农民又要交农业税了,是真的吗?答案来了!

2024-06-15 15:29     头条

近日有网传农业税将于2024年全面恢复的谣言在网上疯传,短短几天就引发热烈讨论和关注。

尽管官方已经辟谣并表态坚持不征农业税政策,但这条谣言性质敏感且影响深远,似乎还隐藏着一些民意期待。就让我们透过谣言,聊一聊农村发展新动向。

农业税作为一种历史遗留问题,其废除缘由错综复杂。曾经农业税长期征收,给农民带来沉重税费负担,加剧了三农困境与城乡差距。

2006年彻底废除后,虽然减轻了农民负担,但随之而来的则是地方财政收入断崖式下跌。地方政府不得不在统筹城乡发展上两难取舍、捉襟见肘。

那农业税该如何权衡利弊呢?我认为不应草率复征,但完全废弃也未尽合理。或许可以借鉴海外一些做法,通过"环保税""粮食税"等方式调节农业投入产出,起到合理的调节和引导作用。

毕竟农业从业人员众多,农资购买、粮食投放等活动对环境与国家粮食安全都有直接影响,适当"定额征税"或许反而更有利于持续良性发展。

对农民来说,远离农业税或许是喜讯。但追根究底,农村发展的阻碍恰恰来自多重因素交织叠加:基础设施缺失、青壮年劳动力流失、耕地资源缺乏保障……单从减免税费显然难以根本解决。

因此国家出台一系列全方位扶持政策,包括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稳岗就业和农产品供给、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意在立足长远,为农村发展打造良好环境。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农产品供应链改革。当前农村一产收益单薄,主要原因在于生产-供给链条效率低下,中间渠道太多、增值不足。

因此,通过发展农产品电商平台、培育农业加工企业、提高物流配送效率等一系列举措,可以帮助农民更高效率地将农产品由田间直接输送到餐桌,减少渠道环节、占有更多收益。互联网时代正给乡村注入新活力。

再就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当前大量单人土地经营难以进行规模化种植、采用先进农艺。农村集体经济"半死不活"的状态也亟需扭转。

对此,一方面培育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现代农业经营新型主体;另一方面,完善农村集体经济体制,将集体资产量化到农民个人,充分激发农民主体性;同时鼓励城乡资本在农村设立新型农业公司,引入更多创新经营理念和手段,从根本上提高农业现代化经营水平。

此外,农村人才队伍建设急需加强。一方面要完善农业科技人才培养机制,鼓励农业科技人员到基层传播现代农业知识;另一方面要加强乡村实用人才培养,提高乡村干部的综合素质和治理能力,同时吸引更多专业人士返乡创业。只有人才支撑、科技引领,才能真正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

再从医疗养老、文化传承等薄弱环节不断加强,农村社会事业和民生保障体系将日益完善。随着第二产业的转型升级,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劳动力将返乡就业创业。

乡村同时也应充分发掘独特的人文景观资源,挖掘文化内生动力,打造特色鲜明的休闲度假产业。产业发展、人才回流、配套设施健全,农村终将实现复兴,成为城乡均衡的新乐园。

评判农村发展进程不能片面追捧农业税,关键还在于全面分析症结所在,找准发力点并坚定有力推进。

当前之问题大都源于城乡二元体制和农业农村发展滞后,而非简单税费高低所致。只有采取切实有效的综合性举措,遵循发展规律,才能为亿万农民谋求根本利益,让他们真正富裕起来、强大起来。

今日关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