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暗访福寿螺产业链:加工厂弥漫腥臭味,地上有白色污水,工人面对记者提问沉默不语

2024-06-28 13:19  长城网

暗访福寿螺产业链(上):商贩大量收购野捕福寿螺,冒充田螺销售

汉寿县和平桥附近,"螺"贩子展示的福寿螺冻肉。 本文图片除特殊标注外,均由澎湃新闻记者夏如初摄

在湖南汉寿县岩汪湖镇黄芦山村的一个加工厂,彩钢瓦搭建的厂房内弥漫着腥臭味,几位女工围坐着快速筛选桌上成堆的螺肉,有些还带有粉红色的软体残块。工人们将筛好的螺肉铲进塑料筐、称重,再送入冷库,等待厂家的货车整箱拉走。

"福寿螺,要多少有多少。十吨二十吨,随便你要。"加工厂的负责人称,近年来田螺数量减少,野外水域的福寿螺越来越多,带壳福寿螺容易被看出,这几年,他们主卖去壳的福寿螺冻肉,一年销量有几百吨,主要销往一些餐饮店和预制菜工厂。

常德市水星街一麻辣烫店售卖的螺肉串,有些可辨认出疑似为福寿螺。

6月上旬,澎湃新闻赴湖南、重庆等多地暗访调查发现,从野外捕捞的福寿螺价格极为低廉,与田螺、环棱螺价格相差数倍,多被去壳加工"伪装"成田螺肉,流入市场,经剥壳筛选成串或熟制等工艺后,让人难以分辨。

福寿螺属外来物种,繁殖能力极强,对生态环境存在破坏力。此外,福寿螺可能存在寄生虫、重金属、新污染物等潜在风险,或对人体造成不可逆的伤害,近年来多地疾控部门呼吁,建议不要食用福寿螺,若要食用,务必煮熟、煮透。

即便经过加工后的福寿螺螺肉也并非无法识别。据多篇权威解剖学研究论文和不愿具名的专家讲解,区别较为显著的是,福寿螺的螺口较大,椎尾平而短促,头部的吻前端有一对叉状唇须,"相似触角",两侧有一对细长触角。成熟的卵粒呈粉红色至鲜红色,排出体外后,相互粘连成椭圆形块状。而田螺螺口相对较小,椎尾长而尖。没有唇须,只有一对触角。卵粒呈透明色,不易被看到。

村里的福寿螺加工厂

汉寿县位于湖南省西北部,地处洞庭西滨,沅、澧两水尾闾,水资源丰富。当地的花木兰蔬菜批发市场及周边沿街一带,聚集着众多水产商户。

黎生(化名)所在的档口,专卖田螺、石螺等淡水螺。"福寿螺有,麻烦,不太想弄",黎生说,福寿螺没人养,全是野外捕捞,量大。他可以找人拿货,但只卖带壳的鲜货,不提供检测报告,不含运费,每斤1块多钱。

"那个东西不能吃,不卫生,而且查得严。"黎生称,福寿螺的加工厂藏在乡里,一般人找不到,也不卖给陌生散户,"都是厢车,几十吨的挂车来拉货",加工时很臭,环保不达标,因此当地抓得严,不让办厂。

岩汪湖镇黄芦山村里的福寿螺加工厂,处理好的福寿螺肉被成框放在冷库里。

黎生弯腰从螺堆中挑出一颗,摊在手心,"加工厂是通过贩子收的。像这样死的,我们就卖给收福寿螺的,懂了没有?"

在相距十余公里的汉寿县和平桥一带,张军(化名)是出名的"螺"贩子。张军称,附近上百公里,就他和几个合伙人在搞"螺"批发生意。"不管是哪来的,只要有(货)我就收。"他说。

岩汪湖镇黄芦山村里的福寿螺加工厂,女工快速筛选桌上成堆的福寿螺肉。

张军在路口开了一间小超市,主要卖烟酒。而店外摆着台秤、小型滚筒筛选机,堆放着装有螺的货框、塑料篮和蛇皮袋,俨然是一派生鲜档口的景象。

在张军这里,带壳福寿螺每斤卖5毛钱,物流和加工费另算。粗加工好的福寿螺冻肉,每斤4元。标准发货件为30斤一包,用蛇皮袋装。

田螺的价格则要贵很多,带壳的每斤3元,冻肉每斤10元。

常被用做嗦螺的环棱螺,价格更贵。张军说,环棱螺他只卖粗加工好的,每斤14元。店铺一侧搭的简易篷下,9位女工正围坐着挑螺肉,蚊蝇乱飞,一位老年妇女的头发上还粘着几个螺盖。

店门外角落有个老旧的冷库,里面摞着蛇皮袋,脏兮兮的塑料筐里放着不同的冻螺肉,敞露堆放在地上。"库里有100多吨",张军随手拿起一大板福寿螺冻肉,有些还带有发红的卵巢残块,"要多少有多少,十吨二十吨,随便你说。"张军称,福寿螺因为价格过于便宜,在当地根本没人养殖,河沟渠塘随处可捞,一年四季都有,冬天量少。

超市只是回收站,真正的加工厂在村里。张军称,他们一天要加工上万斤福寿螺肉,但这几天当地环保查得严,"就没搞了。"见记者一再坚持,张军叫来了合伙人赵明明(化名),开货车载记者去厂里参观。

车在乡道穿梭,记者见到一些沟壁上挂满了粉色卵团。"这就是福寿螺的卵。"赵明明称,各种淡水螺他们卖了十来年。近年来,田螺数量减少,野外水域的福寿螺越来越多。带壳福寿螺,因外形容易被发现,他们主卖去壳的福寿螺冻肉,四季可供,"一年可卖几百吨"。

加工厂位于岩汪湖镇黄芦山村,门口挂着"汉寿县森湘种养专业合作社"的牌子。工商信息显示,该社成员可开展水稻、龙虾、水产养殖(不含水生、野生动物及国家禁止类项目);开展种植、养殖技术交流和信息咨询服务。2022年7月,其已被汉寿县市场监管局列为经营异常。

澎湃新闻注意到,该加工厂附近还挂有"汉寿县湘缘特种水产品有限公司"的招牌。经营范围包含:水产品批发、零售。

岩汪湖镇黄芦山村里的福寿螺加工厂,工人们给正过筛、称重福寿螺肉。

加工厂弥漫着腥臭味,地上一摊摊乳白色污水。赵明明紧跟着记者,现场十余名工人都是当地村民,各自干着手上的活,对记者的提问沉默不语。9名女工分成两组,围坐着快速筛选桌上成堆的螺肉,去除残余螺壳等杂质。不断有人拉着满满一筐螺肉前来,倒在桌上。筛好的螺肉被人铲进塑料筐,按每筐30斤的规格称重,再送入加工厂深处的几个大型冷库中。赵明明称,一个工人一天可以搞近千斤。

记者进入的一个冷库中,摆放着上百筐冻螺肉,和一些小规格塑封包装的蚌肉。赵明明称,可以为记者定制同款小包装福寿螺肉,"一包200克,这种就属于预制菜,价格贵一点"。

赵明明称,现场的这些螺肉是田螺和福寿螺肉混掺。但根据前述生物学特征,实际上现场的几乎所有的螺肉都是福寿螺,大小不一,部分还带有粉红的卵巢残块。这些加工好的冻螺肉,有些被批发去农贸市场,更多的是下游厂商直接派车来拉货。"像有预制菜的厂家,都是整车来拉",赵明明说。张军也提到,多为当地的厂家来拉货。"(一些)串串店里的都是福寿螺。"

当记者索要第三方检测报告时,张军称,需要可以找人开具,但要加税点,"我们卖了这么多年都没开过,还是照样卖。但我知道有人要,食品厂要,前几天成都的一家饭店刚问我要。"

今日关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