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历史上唐宪宗削藩的成果有多大?

2024-12-26 10:02  互联网

在唐宪宗继位之前,五大强藩联手,众多小藩镇跟着摇旗呐喊,才形成了藩镇与中央政府对抗的均势。感兴趣的读者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在唐宪宗的努力和大量的银弹攻势下,魏博归附中央政府,淮西被砍倒,藩镇对抗中央政府的均势,从某种意义上讲已被打破。

中央政府在围剿淮西时,穷追猛打了两三年时间,摆出一副不打服绝不罢手的态度,实在让关东各大藩镇害怕不已。

在这种背景下,割据横海军区的节度使程权,赶紧申请要带领全家到中央政府报道,虽然横海军区的鹰派依然支持他继续与中央政府对抗下去,但是程权实在不敢这样玩。

因为这样玩下去,怎么看也是凶多吉少啊!

看到横海节度使这样识趣,唐宪宗自然不会亏待他,于是给他又是升官、又是提高待遇,而且对他家人的待遇也非常优厚。

唐宪宗的态度非常简单,那就是你们放弃割据,绝对百利而无一害。我可不是什么抠门皇帝,我让你们交出兵权,就会给你们优厚的待遇让你们当富贵翁,还会让你们到中央直辖的地区继续当官,而且还会给你们升官。

十三年,淮西贼平,藩方惕息,权以父子世袭如三镇事例,心不自安,乃请入朝。十三年,至京师,表辞戎帅,因命华州刺史郑权代之,以靖安里私第侧狭,赐地二十亩,令广其居。寻迁检校司空、邠州刺史、邠宁节度使。十四年十一月卒,赠司徒。权兄弟子侄在朝列宿卫者三十余人。

横海节度使离开军区前,军区内的鹰派不想接受这种事实,在这种背景下,横海节度使的秘书就给大家讲了一套忠君爱国的大道理,又给他们分析一番安危祸福的小道理。

现在不是过去的年代了,这样玩下去,是没有出路的。换而言之,听皇帝的话,跟着政府走,才是我们唯一的出路。

听说横海节度使主动到中央政府报道时还有这么一出戏,唐宪宗在优待横海节度使的同时,也马上给这个秘书升官。

唐宪宗的态度非常简单。在我们大唐帝国,永远不会让忠君爱国的人吃亏,你们愿意忠君爱国,皇帝绝不会亏待你们。

横海将士乐自擅,不听权去,掌书记林蕴谕以祸福,权乃得出。诏以蕴为礼部员外郎。

兵不血刃地解决了横海军区,剩下的事就更顺利了。

横海军区也在河北地区,他是魏博、幽州、成德三大强藩之外的小藩镇,这个藩镇倒向中央政府,让中央政府对河北的控制能力更强了。

在这种顺风顺水的背景下,竟然有一个老百姓,自告奋勇要去劝说成德节度使归降。于是,前敌最高统帅就写一封亲笔信,让这个老百姓把信送到成德军区。

前敌统帅写的亲笔信也好,这个自告奋勇的老百姓也好,他们劝说成德节度使的说词,无非就是你现在赶紧交枪投降,还有机会和中央政府讨价还价。

换而言之,现在你还有缴枪不杀的机会。等你让中央政府打得山穷水尽之时,你再交枪投降,也肯定没有活路了。

裴度之在淮西也,布衣柏耆以策干韩愈曰:"吴元济既就擒,王承宗破胆矣,愿得奉丞相书往说之,可不烦兵而服。"愈白度,为书遣之。

面对这种劝说,成德节度使王承宗自然也动心了,于是就找中间人和唐宪宗谈判:我愿意交枪投降,您能放我一马吗?

得到唐宪宗的承诺后,成德节度使王承宗就把自己两个儿子送到了中央政府,并且等待中央政府接管成德军区的部分权力。

承宗惧,求哀于田弘正,请以二子为质,及献德、棣二州,输租税,请官吏。弘正为之奏请,上初不许;弘正上表相继,上重违弘正意,乃许之。夏,四月,甲寅朔,魏博遣使送承宗子知感、知信及德、棣二州图印至京师。

一个节度使愿意把自己儿子全送到中央政府,再说自己愿意接受中央政府管理,皇帝基本上是会相信的。

到此时,整个河北地区就剩下一个孤零零的幽州军区还不服中央政府。

面对此情此景,幽州节度使刘总也赶紧选择向中央政府认怂,因为以前几大强藩一块对抗中央政府虽然危险,但是多少还是有一些胜算,现在谁敢做乐观的估计呢?

刘总在向中央政府认怂后,怕幽州的强硬派会闹事,就把军区的刺头都调到京城。当然了,这些刺头愿意接受这种人事调令,恐怕也是向唐宪宗表忠心的一个机会。

时朝廷悉收河朔三镇,而刘总又以幽、蓟七州献诸朝,且惧部将构乱,乃先籍豪锐不检者送京师。

为了表达自己认怂的诚意,刘总在作完这一系布置后就出家为僧了。

总而言之,我虽然是主动投降中央政府的,但是我投降得有点晚,所以实在没脸接受中央政府的封赏,我只求退出江湖。

甲子,刘总请以私第为佛寺,乃遣中使赐寺额曰"报恩"。幽州奏刘总坚请为僧,又赐以僧衣,赐号大觉。总是夜遁去,幽州人不知所之。

对于刘总的这种诚意,中央政府也不亏待他,于是刘总的兄弟子侄十一人都被授予官职,其中五个人都官拜刺使。

夏四月丙寅朔,授刘总弟约及总男等一十一人官,内五人为刺史,余朝班环卫。

到此为止,唐宪宗的事业到了顶点。因为安史之乱后维持六十年的藩镇割据,现在怎么看也是要圆满结束了。

上面这三个节度使都选择了保守的方案,他们这种选择正确吗?没有比较,就很难说这种选择是对是错。

因为乐观的估计,一个人因为恐惧,就把自己的既得利益让出去,这能是正确的选择吗?

所以,淄青节度使李师道面对此情此景,难免会左思右想。

开始,他也想认怂,可是想来想去又实在不甘心,尤其是听到身边的人不断给他鼓劲,难免又会有些不知天高地厚了。

最后,他折衷选择了中庸的策略,于是他对唐宪宗说,不是我不想接受中央政府改编,实在是我的小弟不让我这样做啊。

总而言之,先看看中央政府的态度,见到黄河再死心,见到棺材再落泪。问题是,当你见到黄河时,再想回头就没有机会了。

唐宪宗一看李师道这样耍花腔,立刻派军队围剿他,几个回合下来,他手下的小弟就决定拿着他的人头上位了。有几个人不敢跟着这个小弟火并李师道,当时就让砍了头。

为了鼓舞大家的士气,这个小弟说,跟我进城火并节度使赏银百两,而且只要是乱党的家,你们可以进去随便抢。

死到临头时,李师道还哭着喊着想活命。他的儿子说了,事情发展到此时,死还有什么可怕的?到了此时,人家愿意一刀砍死我们,也实在是给足了我们面子。再活下去,等待我们的肯定是更大的侮辱和折磨。

这时,李师道仍想能幸免一死,他的儿子李弘方仰面叹道:"事已至此,盼求快死为幸!"随后,父子三人都被斩首。

如果时光可以重回,李师道会怎么选择呢?估计他也会选择认怂的。

踩着淄青节度使脑袋上位的人,一度也想维持淄青的割据地位,但是大势所趋,他终于不敢坚持这种目标,所以当接到调令后,他也只能乖乖接受,随后,唐宪宗三分淄青。

上命杨於陵分李师道地,於陵按图籍,视土地远迩,计士马众寡,校仓库虚实,分为三道,使之适均:以郓、曹、濮为一道,淄、青、齐、登、莱为一道,兖、海、沂、密为一道;上从之。

到此为止,谁也感觉削藩已进入收尾阶段了。因为现在实在没有一个可以称得上大大老虎的强藩了。

不久后,成德节度使王承宗死了,大家想拥戴王承宗的弟弟当节度使,王承宗的弟弟那是如同要上刑场一样,因为我们这样玩,皇帝会不高兴的。

许多人极力劝王承宗的弟弟世袭节度使之位,王承宗的弟弟说,不久前,淄青节度使本来想向中央政府妥协,但是下面的小弟都劝他和皇帝对抗到底,结果呢?淄青节度使死了全家。而他的一些小弟呢,却通过出卖他的方式升官发财,所以你们再这样劝我,小心我怀疑你们的动机。

在这种背景下,依然有一些人劝王承宗的弟弟世袭节度使之位,于是王承宗的弟弟直接把他们全砍了头。

总而言之,谁再这样劝我,说大道理这是劝我作乱臣贼子,说小道理,这是想让我死全家啊。

再说得阴暗点,你们这是准备拿我的人头换你们的富贵啊,谁敢再这样劝我,休怪我翻脸无情。

面对众多小弟的拥戴,有机会世袭的节度使之位的人,竟然如同上刑场一样。这种事实的存在,似乎可以证明唐宪宗削藩的成果有多明显。

这种事实的存在,似乎多少可以证明,藩镇割据已成为历史了。但是就在这个时间点上,唐宪宗突然被人杀死了。

读史至此,很多人难免会认为,如果宪宗不死,就会如何如之何,可我并不这样认为。

如果唐宪宗真的这样了不起,他又怎么会死于非命呢?唐宪宗死后,凶手在长达十五年的时间里,一直没有受到惩罚。

从这层意义上讲,唐宪宗的死,绝不是一个简单的意外。杀人容易善后难,如果凶手背后没有强大的力量支持,就绝不可能这样长时间的逍遥法外。

反过来说,即使唐宪宗侥幸躲过了此劫,恐怕也只剩下两条路可走:屈服于这股力量,或是被这股力量杀死。

今日关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