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舆论肯定耶伦“中国行”,这是中美经济关系充满韧性的积极信号(2)

2024-04-09 14:41  中国网

不过,耶伦也曾多次强调,发展对华经贸关系的前提和基础是必须"维护美国和盟友的国家利益及人权"。她在主张中美积极互动的同时,也有对华经济竞争思维。耶伦此行,也有三大问题值得关注:

一是美方错误解读"产能过剩问题"。在太阳能和新能源汽车等领域,中国企业发展朝气蓬勃,具有强大的全球竞争力,不仅为全球消费者提供物美价廉商品,还为全球绿色低碳转型作出重要贡献。美国相关企业竞争力下滑,是过分强调产业安全、强制供应链转移、技术优势减弱而导致经济效率低下的必然结果,与中国的产能问题毫不相干。李强总理强调:"要以市场眼光和全球视野,从经济规律出发,客观、辩证看待产能问题。"应从全球经济供需平衡角度思考问题,并不能说凡是美国企业不擅长的,就是产能问题,必须采取保护措施。凡是美国企业擅长的,就应该效率优先,迫使他国打开市场。

二是将经贸问题泛政治化和安全化。美国多家媒体关注"耶伦要求中企不要试图帮助俄罗斯"的小细节,实则是美国滥用经济霸权和制裁工具,将经济力量"武器化"和"意识形态化"的具体体现。这已经严重动摇既有的国际经济和金融秩序,加速世界经济体系"碎片化"。

三是片面强调美国企业在华利益。耶伦称,三分之一的在华美国公司表示与当地竞争对手相比遭遇了不公平待遇。事实上,中国始终致力于进一步改革和市场开放,改善国内营商环境、强化外资信心。最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列为重点工作。美国企业在中国市场面临的竞争日趋激烈,以至于所分"蛋糕"变小也并非不公平,与其期待美国政府对华施压,不如将心思放在扩大投资规模、提高经济效率和增强企业竞争力上。

中美经济无法"脱钩"是客观事实,充满分歧与挑战也是事实。作为全球前两大经济体,中美应当负责任地管理双边经贸关系。耶伦此访的总体态度不错,但实际效果还需美方能将承诺落到实处、言行一致。以"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为指引,推动双边经济关系健康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