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岁宝妈辞掉稳定工作,陪丈夫去新西兰,转行当码农后爱上计算机(2)

2023-06-20 11:49     今日头条

我爸妈跟我说过,在外面不好过了随时回来,我们那时候不是没有动摇过,也想过回国算了。但后来细细想想,大龄、有娃、没工作,这样的状态回国,得给父母造成多大压力?在新西兰再怎么难熬,端盘子也好、洗碗也好,我们都能自己扛过去。

从长计议后,唯一的出路是像我们刚登陆新西兰时一样,以一个人的学签,支撑另一个人的工签。由于老公已经是硕士,理所当然就由我去读个硕士,老公则打三份零工解决我们的经济问题。他白天在一家工程塑料厂搬货,上到下午三点,下班后去冰淇淋店上班,晚上下班后跑Uber Eats送外卖。

对于我来说读书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我是个十足的英语渣渣。从初中开始就偏科严重,英语就一直是"勉强及格"的水平,甚至没过英语四级,还好在国内上大学那会儿毕业不要求四级,否则我第一个本科学位都悬。

刚来新西兰的前几年,我很努力地恶补英语,跟着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背单词,从A开始背,不记得来来回回搞了多少次了,每次都拿个新本子做记录,但最终都不了了之,只记得最长的记录是背到过D;我喜欢看《生活大爆炸》,就背台词、抄台词,也搞了很多次,最长记录不超过三集;我还按别人教的,把手机和电脑系统都换成英文的,换完了连怎么换回来都找不到。

出国前学英语。

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发现了自己有轻微阅读障碍,这导致记忆英文单词这种涉及字母顺序的内容,对我来说异常困难。但学校的录取条件不会改变,我知道自己考不过雅思,就疯狂突击PTE,纯靠死记硬背。

那时候和一起备考的小伙伴约着疯狂复习,不上课时在图书馆从开门学到关门。晚上等娃睡了,我们就线上视频连线一起学。我记得元旦都没休息,图书馆关门,就满城找还开门的咖啡店,一杯5.5刀的咖啡在店里蹲一整天。最终我勉强考出了PTE 59分,可以代替雅思6.5,为入学扫平语言障碍。

这期间,我把儿子送去了幼儿园。在新西兰,孩子从6个星期打完第一针疫苗之后就可以上幼儿园,儿子4个月大就送去幼儿园了,幼儿园老师会每天记录他的情况,还有一个APP,里面可以查看他在幼儿园里一些照片和视频,总体而言我还是很放心的。

只有第一个月比较难,孩子接触新环境,经常会出现发烧、过敏、肠胃不适等症状。那个月我上课时,只要手机一响,同学和老师就知道十有八九是我娃病了,我必须去幼儿园接孩子了。等他捱过了第一个月,对幼儿园的环境都适应了,就很少再被老师打电话紧急叫去了。

为了有时间去学校,我把孩子送去了幼儿园。

考过英语之后,我咨询了MPA(新西兰的MPA指的是专业会计硕士)毕业已经工作的闺蜜,申请了学校,收到了offer。一切都很顺利,除了我缺乏专业背景,没有专业背景就必须通过半年到一年的桥梁课程才能进入主课,我不能走这条路。

必须马上、立刻、以最快速度进入另一个课程,似乎计算机科学本科就成了那时候唯一的选择,因为它在新西兰是紧缺专业。就是在这样的状况下,我阴差阳错进入了计算机专业,最初我只是把它当成我跳过MPA桥梁课程的跳板而已。

32岁时,我正式开始计算机科学本科课程。海外大学和国内大学非常不同,学校没有围墙,没有食堂,像是很多写字楼组合在一起,每个"写字楼"都配有自习区、茶水间,下面有一些外包的小餐厅。

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同班同学,上什么课,在哪里上课,完全取决于自己的选课,每个人有自己的时间表;没有辅导员,没有军训,没有全校规模的运动会,每个人自己对自己的一切负责,选课遇到困难就自己去约课程顾问,就业遇到困难就去约职业中心,生病了就去健康中心。虽然是全日制,但不用完全生活在学校里,使有家庭的人重回校园的成本大大降低了,我在校时间基本上是周一到周五每天八小时。

我的学校。

上课前我的预期是同班同学应该都是小我十岁的适龄青年,却没有想到"大龄返校"非常普遍。以第一学期的python课为例,常坐第一排角落的是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大爷,比教授头发都白;靠近中间位置有一个大姐,有时会带着她女儿来听课,大概是没人看孩子,因为在新西兰,把儿童独自丢在家里属于违法行为,妈妈听课时,女儿就在旁边画画;我还在机房遇到过一个年长我十几岁的台湾大哥,他在电力公司做了很多年,觉得无聊了,想学点儿新技术,就来学校重新上课了。

很多人都关心大龄转码的年龄歧视问题,我基本没遇到过。除了有一次,我参加南太平洋编程挑战练习赛,由于成绩不错,教授问我是否可以代表学校组队参加年底的正式比赛,我自己也很想去,但正式比赛规则下发时,我发现自己比参赛选手年龄限制的上限整整大了十岁。当我告诉教授无法参赛的理由时,他非常震惊,他此前一直以为我二十岁,老外真的看不出亚洲人年龄。这是我唯一一次被年龄拦住。

新西兰的简历中默认不会放照片和出生年月这样的信息,因为这种信息存在外貌歧视和年龄歧视的嫌疑。我在后来的实习生、毕业生面试过程中,都主动提到了我已经有孩子,十年前曾拿到过一个市场营销的本科学位。面试官其实已经非常容易计算出我的年龄了,但并没有阻碍我最终拿到offer,所以我基本上没有经历过"年龄焦虑"。在新西兰,读硕士的人更没有这种焦虑,硕士学生群体的年龄跨度比本科生更大。

我本想读完一学期的计算机就回去读MPA。但第一个学期我就意外地发现,自己对逻辑有一种天生的兴趣,在写代码时会有一种快乐的感觉,类似于小学解数学题的快乐,或者是考公时做行测逻辑题的快感。

我之前一直在销售和文字领域工作,从来没和计算机产生过这么密切的联系,曾经甚至很排斥新技术,觉得不是女孩子该干的活儿。因此我自己对这种突如其来的快乐感到非常意外,时常会想它是什么时候、从哪里冒出来的。也许是因为我爷爷是数学老师,我爸爸从事的也是理工科,这种基因里对逻辑的兴趣或许还存在着。

我在机房赶作业。

做出继续读计算机专业的决定是非常困难的。不仅是课程难度以及毕业时间后延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两年半本科的学费,远远超过了一年硕士研究生的学费,翻倍还要多。我们之前的积蓄4万纽币不到,刚刚只够我读完一年的硕士。

很多人转码是因为就业前景好,说没考虑过就业前景是假的,但并没考虑太多。因为在新西兰,MPA的就业前景和计算机相差并不大,最终决定转码,更多还是喜欢。

我和老公一直以来的观念就是,如果花费巨大成本转行了,就一定要做自己喜欢的。当初我们裸辞后他来读旅游管理是这样,现在我读计算机也是。我们找朋友借钱凑齐了学费,大概全部加起来大概借了5万纽币吧。直到我毕业,家里才知道我们借钱读书,算是又一次先斩后奏吧。

就是在这样情况下,我正式开始走上计算机这条路。很多人可能期望我能讲一个因为热爱就一往无前,选对专业就扶摇直上,宝妈重回校园一骑绝尘的励志故事。我也希望如此,但事实上,作为一个英语自初中以来就一直拉胯,国内二本大学毕业的普通人来说,随着课程难度深入,我的成绩就一路下滑,最终以六点多的绩点毕业。

新西兰的大学采取宽进严出的政策,被录取很容易,要想毕业则没那么容易了,拼的不仅仅是热爱和聪明,更重要的是时间和精力。

课程项目展示会。

我选的一门课有一个分数占比超过30%的大作业--套接字编程,我根本没有长时间专注编程的环境。我给教授写了一封信,希望能延长交作业的时间,教授也非常好,收到我的信之后,就改了交作业的截止日期,全班同学都可以延后两周再交作业。你猜最后怎么样?两周之后,我依然没交,完全没时间做。等于是放弃了30%的分数,这门课是我在计算机课程中拿到的第一个C。

当然,大龄也有大龄的优势,作为一名宝妈,在经历了一天高度集中精力的编程之后,人的大脑承受了很大的压力,我的同学们大多数需要打游戏这种高强度的刺激来缓解高强度的压力,而我不需要。作为母亲的激素水平和别人是不一样的,我只要回到家,抱起泛着奶香、肥嘟嘟、圆滚滚的娃亲上几口,所有的压力就烟消云散了。

周末溜娃。

今日关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