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眼看,就是一个失去女儿的父亲的正常感受。
叹息女儿的离世。
但内心里。
他把女儿当成了自我实现的工具:
让她留学,让她出人头地,让他挫败的一生能够沾光。
他寄希望于女儿。
也要控制女儿:因为女儿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而是属于他生命的延伸。
再看电影海报中那个词:
弄他。
弄的是谁?
第一反应是老金对李苗苗的报复,要追凶。
但再细想,这起案件的前因后果中:
被命运、因果,愚弄、玩弄的他。
或者ta。
这部《涉过愤怒的海》,导演曹保平这一次的野心很大。
因为它直指的,是过往的中国家庭中普遍存在的情感缺位问题。
并不是你自我感动,就万事大吉了;也并不是你不管不顾,就得过且过了。
有些东西,没有就是没有。
不够,就是不够。
03
国产电影中,为什么说曹保平的这种大尺度是独一档的?
《光荣的愤怒》用支书斗恶霸,写随风摇摆的群氓是如何可怜可恨。
《李米的猜想》讲寻找恋人到疯狂的李米,一日之间,梦醒梦碎。
《狗十三》更是直接说少年天真是如何被成年人的世俗扼杀殆尽。
相对那些靠情节画面构建的大尺度。
他总是在主题上,一次次触碰到人性最幽暗,最难捱的部分,刺痛观众的内心。
而这一回。
《涉过愤怒的海》电影的幕后采访中,对导演曹保平提到的最多的一个词是?
贪婪。
导演贪婪地想要更多,总是觉得演出还没有给够,所以会反反复复地"折磨"演员,去榨取更多的内容。
所以当去比较导演在电影中的改编的时候。
会明显发现导演的"狠辣":
他拿掉了原著中金陨石的嗜赌,纹身,越战退伍军人等年代标签化的特征,甚至删掉了老金前妻顾红(闫妮 饰)一侧的很多支线。
目的是什么?
在看来,他降低老金家庭的特殊性,把他变成了更为"平平无奇"的父亲:
一个独自抚养女儿的中年男人,为了女儿努力工作,给她打钱,供她读书,让她出国留学,但不懂得如何和女儿沟通,更不知道如何表达爱……
看起来好像没有什么错啊。
但为什么会成为了悲剧的缘由。
也导致电影中顾红的指责,会在很多人看来有点莫名:
明明前夫一路都在追凶,给女儿报仇,还女儿公道,她为什么始终不肯原谅,甚至连女儿的墓址都对老金隐瞒?
这种莫名的情绪,实际上就是导演最狠,也最贪婪的地方:
当大众都认为老金这个父亲没什么错却遭此大劫的时候。
是否证明:
这个传统,习惯,大众习以为常的东西。
恰恰在最深处溃烂着。
最终你会发现。
《涉过愤怒的海》的怒火,失控,癫狂,看似都因为仇人。
可撕裂了常态,露出事实时,一切又指向了自身:
那些被遮蔽的。
终归都要被一分不少地清算。
这便是曹保平"过火"的魅力。
他并不是仅仅为了噱头,或制造感官刺激。
而是要制造一种人性的激发态:
当人处在常态时,我们能很容易地伪装和否认,维持着那份自欺欺人的"和谐";
只有被逼至避无可避的悬崖,才会愿意去面对最灼人的真相。
痛在于。
这是多么痛的领悟。
而人的悲剧在于,我们本可以避免悲剧。
但没有真的遭受痛,谁又愿去领悟,谁都是不见棺材不掉泪的,不是么?
至于信不信。
不如电影院见:
就算痛,也好,至少你遭受它,是在银幕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