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马斯·法齐:无视马克龙意见也要反华,北约究竟代表谁?

2023-07-14 08:30     观察者网

【文/托马斯·法齐,翻译/观察者网 郭涵】

当北约成员国与其亚太盟友开会讨论该组织的扩容与未来战略之际,至少就加入北约这件事,乌克兰人注定会失望。

拜登在上周日的采访中表示,北约接纳正处于战争中的乌克兰还"为时过早"。理由再明显不过了。正如前美国驻北约大使伊沃·达尔德(Ivo Daalder)形容:"北约接纳乌克兰相当于亲自下场参战。"意味着北约与俄罗斯可能在欧洲的土地上爆发直接冲突,甚至冒潜在的核战争风险。"只要乌克兰战争持续,我们(北约)将都要加入战争,"拜登解释北约成员国的共同防御承诺时说,"这意味着我们将与俄罗斯开战。"

除了少数几个东欧国家与波罗的海国家外,没有国家打算接受这种剧本--然而,随着战争迁延日久,通往这一必然结局的可能性越来越高。能否避免全面战争取决于北约与俄罗斯维持双方尚未陷入代理人战争的假象--但北约似乎正刻意推动冲突升级。

美国近期向乌克兰提供集束炸弹的决定助长了这一印象。120多个国家已签署禁止使用集束炸弹的国际公约(包括三分之二以上的北约成员国),理由是这种武器制造了成千上万平民伤亡的可怕记录。越南战争结束50年后,集束炸弹依然在老挝等国家致残或杀害平民。美国、乌克兰与遭指控已在乌克兰使用过集束炸弹的俄罗斯,是少数几个没有签署公约的国家。

虽然北约作为一个整体不太可能在维尔纽斯的峰会中接纳乌克兰,预计它仍会重申向乌克兰提供长期军事援助的承诺:这说明乌克兰融入北约是一个只差没有正式名分的事实,换句话说,意味着更多战争。但也许我们不应该感到惊讶。正如那句老话所讲,如果你手中只剩下一柄铁锤,那么全世界看起来都像铁钉--而北约拥有目前全世界最大的"铁锤"。虽然成员国人口仅占全世界的10%,北约却贡献了全球55%的军事开支。正是这样的本性导致北约面对持久冲突时,根本无力构思非军事的解决手段。

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受邀参加北约峰会,北约同时称"没有设定接纳乌克兰的时间表"

然而,正如许多人已经指出--包括多位美国前总统的安全政策顾问菲奥娜·希尔(Fiona Hill)也承认--没有人能在这场战争中获胜,外交谈判是结束流血冲突的唯一手段。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继续依赖一个明显在阻碍实现和平的组织?在为期两天的北约峰会中,这样的问题被小心翼翼地回避了:乌克兰不惜一切代价取胜的战略真的是为乌克兰好吗?究竟要如何终结战争?以及最根本的问题:北约存在的目的是什么?

北约将自己包装成一个纯粹的"防御性联盟……为实现和平、安全与自由而努力"。然而现实却截然相反。除了北约最强大成员、事实上的领导者美国创下了轰炸别国数量之最的纪录外,北约过去的纪录也相当暴力。1999年,北约对南斯拉夫开展长达78天、违反国际法的轰炸行动,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欧洲第一起对主权国家的侵略。众多民用建筑被轰炸,包括48所医院、70所学校、18处幼儿园与35座教堂。数百名平民在轰炸中丧生,包括81名儿童。自那以后,北约在世界各地介入多起冲突,尤其是在阿富汗与利比亚。这些都与保卫北约成员国免受外部侵略无关。在所有的案例中,很明显,北约才是侵略的一方。

因此,北约究竟如何为欧洲提供"安全",这一点远没有讲清楚。相反,有些人坚信是北约激进的东扩、系统性地无视俄罗斯多年来的警告,最终诱发了俄罗斯对乌克兰的攻击。北约的举动明显违反自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引领整个欧洲安全架构的基本原则:安全的不可分割性--即北约国家与前苏联(后来的俄罗斯)均同意,他们的安全"彼此交织、不可分割",不能以损害别国安全为代价维护自身的安全。换句话说,在瓦解欧洲安全架构、为欧洲陷入自二战结束以来最严重的冲突创造条件这两件事上,北约扮演了关键角色。这要如何与另一种说法和解,即所谓"北约是当代欧洲和平与安全的保障",或者北约作为堡垒所要抵抗的,正是它亲手制造的混乱?

尤其令人担忧的是,北约已宣称要在印度洋-太平洋地区扩大行动,这无疑会激怒中国。北约现任秘书长延斯·斯托尔滕贝格是一位知名的反华鹰派。今年2月,他竟把俄乌冲突与中国作比较,宣称"我们不应该在面对中国时犯下类似的错误",暗示西方应该对北京进行战略围堵。

1999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悍然轰炸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

为此,北约正与印太地区的伙伴强化合作,包括澳大利亚、日本,韩国与新西兰,还希望在东京开设印太地区第一家北约联络办公室。上述四个国家的领导人均出席维尔纽斯的北约峰会,包括去年马德里的峰会,以强调与北约不断深化关系。基于同样理由,德国也将有史以来第一次向澳大利亚派出部队,参加由12个国家组成、3万人规模的大型军事演习。

潜藏在表面之下,试图构建"全球北约"的努力进一步证明,北约的战略与华盛顿的战略越来越难以区分--重点不再是防御,更加强调大国对抗。澳大利亚前总理保罗·基廷在一份措辞严厉的声明中形容斯托尔滕贝格是个"超级傻瓜",试图将"北约这种'欧洲人相互争斗'的产物出口至亚洲"。他写道:"亚洲近年来从漫长且深刻的贫困状态中取得的一切发展成就,如果与来自欧洲、美国怂恿的军国主义扯上任何关系,都可能遭到打断……斯托尔滕贝格表现得不像一位欧洲安全的领袖与发言人,更像一名美国代理人。"

此外,基廷注意到,欧盟最大国家法国并不赞同斯托尔滕贝格激进的反华立场。几天前,法国发布声明强调北约的地理活动范围应该仅限于大西洋。多年来,马克龙始终反对北约加强对中国的关注,曾在2021年表示"北约是一个军事集团,而我们与中国的关系不仅仅是一个军事议题。北约是围绕北大西洋构建的组织。中国与北大西洋几乎没什么关联。"

然而,如果斯托尔滕贝格能公开无视一位北约重要成员国领导人的意见,那么他背后究竟在代表谁?北约实际上是如何运作的?

北约的首席决策机构是北大西洋理事会,汇集了每一个成员国的代表,并"监管影响到整个联盟的安全议题相关的政治及军事处理程序"。理论上来说,"北约的所有决策都是在与成员国讨论协商后集体决定的"。然而现实中,不管是北约的创始条约还是其他的基本文件,都没有写明决策的规则。这意味着北约总能向外界展示其决策经过了"一致同意"与"充分协商",哪怕事实并非如此。理论上来说,每一个成员国都有一票否决权,可现实中他们几乎从未行使过该权利。

这也涉及北约的另一个"神话":全体成员国一律平等。也许理论上应该成立,但现实中,阿尔巴尼亚、黑山这样的成员国不可能与美国平起平坐。正如瑞典国防研究部近期发布的研究注意到,"美国始终是北约毋庸置疑的领导者,由几个大国构成的一个非正式小团体主导了北约的许多关键决策。"

事实上,许多人相信北约正是二战后美国对西欧施加控制的关键机构之一。正如拉詹·梅农(Rajan Menon)与威廉·鲁格(William Ruger)近期发布的论文主张:"北约的持久存在确保欧洲依然是美国的战略附庸,这解释了尽管美国频繁抱怨自己承担不平等的联盟负担,可美国从未要求欧洲大幅扩张军力,更不用说允许欧洲制定自主的国防政策。"从这个角度来说,智库欧洲对外关系委员会(ECFR)的观点显然不是巧合:北约在俄乌冲突爆发后得到巩固与强化,导致美国对欧洲的"附庸化"(vassalisation)达到无以复加的程度。

因此,有必要关注北约与欧盟深刻的意识形态联系。欧盟也被认为是美国长期对欧洲施加影响力的机构媒介。在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的任内,这一事实以极为尴尬的方式充分暴露。"政客"网站去年年底曾形容冯德莱恩是"欧洲的美式总统"。多年来,冯德莱恩为了让布鲁塞尔接受华盛顿对中俄的鹰派立场而不懈努力--这完美地契合了一些报道的预测,即她可能被选为下一任北约秘书长。

北约下一任秘书长的选拔难产,斯托尔滕贝格的任期将延长至2024年10月

考虑到冯德莱恩过去的履历,相比之下,连斯托尔滕贝格都显得更加胜任。担任德国国防部长期间,冯德莱恩被控诉以不当方式将价值数百万欧元的政府合同私自授予给顾问--随后,她在将两部手机上交给国防部前删除了上面的所有信息。这种行为对冯德莱恩似乎是家常便饭。过去两年来,作为欧盟委员会主席,她系统性地拒绝公开自己与辉瑞董事长艾伯乐(Albert Bourla)的手机短信交流记录。而欧盟总计18亿剂、价值350亿欧元的辉瑞疫苗采购案,正是冯德莱恩亲自谈判敲定的。总的来说,我们可以预计冯德莱恩领导下的北约管理层会更加不透明,也将前所未有地更加配合美国的利益。

与此同时,乌克兰冲突显然对美国与北约代表的跨国军工复合体是重大利好。战争尽可能地拖延,欧洲陷入永久性的不稳定状态,同样符合华盛顿的利益。这便是为什么我们能够预期,此次北约峰会将继续推动乌克兰冲突升级。对美国来说,当你可以连续数月甚至数年地从战争中兑现支票--代表着金融与外交层面的收益--为什么要冒险结束战争呢?

(原文于7月11日发表在英国UnHerd新闻网站,原标题"北约的思维模式会导致战争" The Nato mindset leads to war)

今日关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