骡子负重爬山引共情 景区:限重150斤(3)

2024-05-23 09:40  搜狐

峨眉山背夫已传承千年

据封面新闻报道,与骡队类似,在峨眉山从事运输工作的,还有峨眉山背夫,是与泰山挑夫、重庆棒棒类似的地方性职业,始于公元141年。

近年来,随着峨眉山建设需求的改变,峨眉山背夫们部分转为骡队运输。

在峨眉山当地,人们普遍认为峨眉山上200余座古建筑,都是背夫背出来的,"一代接一代,背起了整座峨眉山,也背出了一代又一代的峨眉人。"

当前,峨眉山洗象池、金顶等区域还有部分背夫。"但大多上了岁数了,年轻人不愿意干这活。而且多是给山上的居民运输物资,基本没有参与景区建设了,除非是建筑维修。"

2017年,一则《峨眉山女背工:为挣钱供儿子读书,她每天负重超1吨,比男工友还背得多!》的消息,让峨眉山背夫这一职业再次引发关注。

当年,42岁的邓淑芳为了挣钱供儿子读书,从夹江来到峨眉山,成为了一名女背夫,为金顶综合整治二期工程背运建筑材料。"一袋水泥重100斤,邓淑芳的背篼里装了2袋。"据公开报道,邓淑芳每天大约要背10趟,加起来1吨多。

媒体评景区骡子负重爬山争议:要看到节省人力这一大善

此前,极目新闻评论称,一些网友为骡子"鸣不平",应该说,这源于心中的善良,体恤骡子的负重,希望能减轻骡子的工作量,别让骡子过度劳累。也有的由物及人,想到生活的不易。这种善意与爱心都无可厚非,体现了对动物的关怀,也是对生命的敬畏。

善良没有错。也有网友提到,善良不能用错了地方。因为利用畜力为人类服务,本身也是人类利用自然的一环,这使人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繁重的劳作,并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即便在科技发达的今天,交通工具与交通条件都大为改善,在一些交通不便的地方,仍然需要通过畜力来为运输提供方便。

据峨眉山景区管委会工作人员介绍,视频中的骡子是峨眉山村民饲养的家畜,主要用于驮运生活生产物资,健康状况良好。景区作为山岳型景区,主要依靠车辆、索道等机械运输物资。该人士同时澄清,网络上反复出现的一张"骡子因背负重物导致膝盖、眼角等部位出血"的图片,不是在峨眉山拍摄的。

这番话有几层意思,一是景区的运输以机械为主,但部分区域受交通等客观条件限制,还须辅以人力、畜力等方式运输物资。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大家在景区也常能看到"挑山工",也是因为有的运输是机械代替不了的。峨眉山景区有骡子驮运物品,也不奇怪,而且,这在某种程度上减轻了人的负担。不忍骡子负重爬山,固然是善良的体现,也要看到背后还有更大的善良,就是代替了人力,减轻了人的负担。

据介绍,多位游客碰到骡队的地方为峨眉山万年寺上方的观心坡,其左右为悬崖,是峨眉山著名险坡之一,被当地人称为"十里长坡"。如此地理环境,用骡子运输也是不得已为之,这总比靠人力要强吧。

另一方面,骡子是峨眉山村民饲养的家畜,利用骡子运输,既能保障游客游览和村民生活的必需物资,也还能增加村民的收入。所以,要客观看到骡子的负重,不必过于共情。因为骡子本身也是能负重的,村民也会懂得珍惜自己饲养的家畜,不会让骡子过于疲累。

还要看到的是,不能以移花接木来夸大事实,以此吸引眼球,博取网友的同情心与关注度,别把共情当成了流量密码。

当然,如何更好地给动物福利提供保障,如何进一步关心爱护动物,这也是可以探讨的。网友心疼骡子也没错,这本身是可贵的善良。

近年来,也常有类似的视频在网上引发关注,诸如,心疼狗拉雪橇,心疼骆驼太累。还有的认为游客雇人抬轿践踏了轿夫的尊严。这类共情都有善良的一面。同时,又忽视了背后的生活真相。狗拉雪橇也好,骆驼背负游客也好,既是游客的体验项目,也是动物主人的谋生之道。如果游客不坐雪橇,游客不骑骆驼,背后的主人就会失去一项工作与收入来源。同样,轿夫以抬轿为职业,以此获得收入,如果认为抬轿有失尊严,轿夫也会因找不到其他合适的工作而失去收入来源。

善待动物,善待他人,这种善良与同情心是可贵的,也要区分不同的情形,不必一概而论。

今日关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