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斯科恐袭48小时|搜捕、哀悼、誓言与仍在迷雾中的幕后凶手(5)

2024-03-25 09:42  澎湃新闻

这是3月24日在俄罗斯莫斯科近郊恐袭事件现场附近拍摄的悼念遇难者的显示屏。新华社发

在悲伤之余,此次伤亡惨重的恐怖袭击事件也引发深思。恐怖分子如何、又是为何能够携带武器进入公共设施?他们是如何偷运武器的?在这些问题的背后,是否存在安全漏洞?

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助理研究员王思羽向澎湃新闻分析称,俄罗斯没有管控、限制在总统大选之后的一系列集会活动,对其大型音乐会、表演、比赛等场地也未进行人员限流,俄方未对这些活动及场地采取任何安全审查、临检和戒备行动。而在俄乌冲突的背景下,俄罗斯的安全重心和安全资源已经过度倾斜至针对乌克兰的军事行动当中,反恐在俄罗斯国内安全系统中已不再是工作的重心,无法引起足够的重视。

此外,俄罗斯似乎并没有基于美国此前发出的预警采取预防措施,这一问题也引发了诸多讨论。恐袭事件发生后,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发言人阿德里安娜·沃森在一份声明中表示,根据美国的"警告义务"政策,美国政府与俄罗斯当局分享了可能发生恐袭的相关信息。但俄驻美大使安东诺夫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美方没有提前告知俄驻美大使馆"有人准备在莫斯科发动恐袭"的消息。事件发生后,美方也没有与俄方分享任何有关信息。

就这一问题,赵隆分析认为,从政治因素看,在俄总统大选的背景下,美国的"警告"可能被俄视为政治舆论上的操弄,以达到扰乱民众投票意愿的目的。从时间因素看,由于美国驻莫斯科大使馆发布"安全警告"的时间为3月7日,且明确提出未来48小时内存在袭击危险,安全部门可能认为美国情报中的"恐袭危险"在3月22日时已经解除。

此次恐袭不仅引发了对于俄罗斯安全漏洞的反思,同时也让人们思考全球反恐合作未来会走向何方。2001年"9·11事件"发生时,美俄两国尚能就打击恐怖主义进行积极合作。20年后的今天,此类合作却正变得愈发艰难。

"如今,世界已变得截然不同。打击恐怖主义不再是全球政治的重中之重:它让位于人们更熟悉的大国之间的地缘政治对抗。现代地缘政治刺激了恐怖主义的进一步抬头。外部势力直接或间接卷入的地区冲突激增,必然导致潜在或真正的恐怖分子获得更多的机会和资源。"科尔图诺夫分析道。

在他看来,在可预见的未来,世界仍将处于分裂状态,对恐怖主义问题也很难达成共识,反恐合作或难有"全球战略"。但无论如何,各方仍应围绕具体的问题开展合作,因为在反恐问题上,各国利益的交汇点是显而易见的。科尔图诺夫表示:"希望这场悲剧能够促进国际社会在反恐斗争中加强合作。它应该使我们大家团结起来,而不是分裂我们。"

今日关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