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个茶主题世界文化遗产: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前世今生

2023-09-18 10:30     开屏新闻

开屏观察 | 全球首个茶主题世界文化遗产--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的"前世今生"

说到普洱茶、古茶树,相信不少人会首先想到云南。

资料图

2023年9月17日,在沙特首都利雅得举行的第45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审议通过将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目录》。自此,云南的世界遗产数量增加为6处。

关于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你知道多少呢?今天跟随春城晚报-开屏新闻的报道,我们一起来认识下↓↓

(1)

初识遗产地

5茶林+9村落+3防护林

构建完整生态和景观

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位于云南省普洱市澜沧县,遗产地总面积19095.74公顷。

其中

●遗产区面积7167.89公顷,涉及澜沧县惠民镇的景迈、芒景两个村,内有10个村寨(其中9个为传统村寨);

●缓冲区面积11927.85公顷,涉及惠民镇景迈村、芒景村、芒云村和糯福乡勐宋村,内有5个村寨。

景迈山 绿色部分为古茶林文化景观

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遗产要素简单来说包括:

5片古茶林、

9个传统村落、

3片分隔防护林。

具体来看

▽▽▽▽

●保存完好的5片古茶林

面积1180公顷,根据样方调研,茶树种植密度超过1000棵/公顷,估算古茶树数量超过120万株,大多茶树树高2-5米,较大的古茶树接近12米。

作为遗产要素的五片古茶林本身规模在清代18世纪成型后基本稳定,古茶林生态系统和整体景观也未有大的变化。

古茶树 资料图

●古茶林中的9个传统村落

布朗族、傣族先民来到景迈山以后,最早分别在芒景上寨后山以及景迈大寨建寨,随着部落人口的增加,为了减少统一集聚带来的火灾隐患并寻求更大的生产空间,部落开始分散建寨。

大部分寨子建成以后没有变换过地址,有的寨址则因为水源、疫病等原因迁移过,如翁基、翁洼、糯岗等。

1949 年以前,各村落在空间规模上变化不大。20世纪90年代开始,由于村寨发展,芒景上寨、芒洪、翁基、翁洼、景迈大寨、糯岗等均在原来老寨以外另行建设了新寨,而勐本、芒埂、芒景下寨等则在老寨四周向外扩展。

景迈山翁基古寨 江文耀 摄

●古茶林之间的3片分隔防护林

3片分隔防护林面积617.65公顷。早期均为分隔不同古茶林片区的分隔防护性森林,其中景迈与芒景、糯岗与景迈之间的分隔防护林还是村寨主要水源地,后被逐步开垦轮作,但依旧保持着较好的森林生态。

20世纪70年代开始,这些原来的森林通过退耕还林逐步演替为天然次生林,景迈与芒景、景迈与糯岗之间的分隔防护林还列为省级生态公益林,严禁毁林开荒。其内的耕地逐步退耕还林。

景迈山千年茶山之心--芒景村! 资料图

遗产地居住有傣族、布朗族、哈尼族、佤族、汉族等5个民族,向世界完整呈现了9个传统村寨,以及他们世代经营和管理的古茶林,茶树。同时,遗产地茶林生长所需的3片分隔防护林和从河谷到山顶的完整自然生态环境,以及住民生产生活完整的空间环境也得到全面呈现。外围11927.85公顷的缓冲区则有效保护了古茶林的生态完整和景观完整。

(2)

遗产地价值

森林-古茶林-村落

传承千年保持高度真实性

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是世界上现代茶园种植技术普及前,传统的"林下茶种植"方式保存至今的实物例证和典型代表。

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符合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文化遗产普遍价值六项评估标准中的两项:

标准Ⅲ--能为延续至今的或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独特的或至少是特殊的见证;

标准Ⅴ--是传统人类聚居、土地使用或海洋开发的杰出范例,代表一种或几种文化或者人类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特别是由于不可扭转的变化的影响而脆弱易损。

资料图

具体来看:

标准Ⅲ--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是中国西南地区世居民族延续至今的林下茶种植传统的典型例证。

这一种植方式利用森林系统创造适宜的茶树生长环境,并利用生物多样性预防病虫害、促进授粉并提供天然养分,持续生产出高品质有机茶叶,在当今世界规模化台地茶种植园主导的背景中十分独特,显示出了对当今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生态伦理和智慧。世居民族延续至今的社会治理体系,独特的茶祖信仰、以"和"为核心的当地茶文化、保护生态的村规民约,以及互敬互爱的风俗习惯,实现了人与茶、人与自然的高度精神联系,保证了这种传统延续千年并依然充满活力。

标准Ⅴ--申报遗产地是世居民族保护并合理利用山地和森林资源的典范。

世居民族利用因地制宜的土地平面、垂直利用技术和村寨选址、建设技术等传统知识体系,通过以古茶林为核心的生产、生活和生态用地的合理分配和可持续利用,创造了茶在森林中、村在茶林中、耕地和其他生产活动在茶林外的智慧的山地人居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山地森林农业文化景观的杰出代表。

此外,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具有高度的真实性。

●特别是古茶林的位置形成后再未改变过,古茶树的品种也未改变,是真实的;

●古茶林的种植者和维护者是真实的,各村寨人口和劳动力一直以世居民族为主;

●特殊的林下茶种植传统和技术是真实的,传承千年而依旧充满活力;

●森林-古茶林-村落的空间关系,以及由独特茶文化维系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都保持着高度的真实性。

(3)

遗产地历史

故事从茶树起源说起

随时间和人茶关系演进

故事得从第四纪冰期说起,中国西南地区的茶组植物在这一时期存活下来,成为世界茶树的起源。

时间来到公元10-14世纪,布朗族和傣族先民迁徙到景迈山时发现野生茶树,于是在森林中建寨,在村寨周围人工栽培茶树,并通过长期探索逐步认识到普洱茶树的生产特性,形成了智慧的林下茶种植技术。

根据村寨、茶林景观形成的时间以及人茶关系的演进,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演变可归结为以下几个主要阶段:

1.原始森林景观

(公元10世纪以前)

布朗族、傣族先民进入以前,景迈山还是一片茂密的原始森林。

虽然景迈山的这些野生茶树可能后来逐步演化,目前未有发现,但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中现存的具有4条花柱的茶树,极有可能为曾经在景迈山上的野生大理茶与普洱茶的杂交后代,是野生茶组植物曾经存在过的证据。

2.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初始期

(公元10-13世纪)

唐宋时期。以茶树的引种栽培及布朗村寨格局的基本形成为特征,也是古茶林早期雏形阶段。

今日关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