歼10首飞试飞员说哪怕回不来也要上

2023-03-23 14:58  今日头条

今天是歼10成功首飞25周年。当年飞机平稳落地后,试飞员雷强激动落泪。回忆当时的情景,雷强说在场很多人都哭了,"中国的航空工业一下子就腾飞了。"

1998年3月23日,歼-10首飞的日子。那一天,一向稳重的宋文骢深情地看着试飞员雷强:"飞机准备好了,就看你的了。"

雷强微笑着对宋文骢说:"就是摔,我也要把飞机摔在跑道上!我要让您知道,我们这些年的心血、努力,究竟是哪儿出了问题。"

歼10战斗机是人民空军序列中极为重要的一款战斗机。作为人民空军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款现代化战斗机,歼10从上个世纪80年代末立项到2004年装备部队,经历了20多年的研制时间,其背后的艰辛,令人难以忘怀。

歼10战机的首席试飞员雷强大校,多年之后讲述了歼10首飞的故事,解密了一些不为人知的细节。

当时,空军总共挑选了19名飞行员,成立了一个歼10项目的试飞小组,最终选出9名飞行员准备试飞首批歼10战机。雷强大校就是第一批飞行员,他于1994年底加入空军试飞大队。在歼10战机的首批试飞员中,最终精选出5位飞行员。直到最后经过重重关卡的考验,雷强被确定为首席试飞员。

虽然这个选拔过程的相关标准要求并未公布,但从雷强的讲述中可知,飞行员的身体素质和体能、反应速度,都是非常重要的因素,还要看飞行员在空中处理特情有没有经验,飞过哪一些机型,处理过哪些空中危险事故,等等。

雷强对于歼10战机的评价很高,认为这款战机有些方面的设计,比F16战机更加强悍。他在上个世纪80年代,曾到英国试飞过西方的战斗机,飞过F16战机。在我国引进苏27战机之后,也派出一些飞行员,到俄罗斯接受飞行训练。雷强说,一般情况飞行时,不允许普通飞行员做特级飞行动作,或者超出飞机边界性能的动作。比如在达到飞机性能之外的一些情况,处理空中停车以及眼镜蛇机动等。但他飞了30多次极限飞行,空中飞行经验丰富。

雷强回忆,歼10战机飞控系统的设计可以说是从0开始的,参考了F16战机的力敏反馈,还有苏27战机的位移比例操纵杆。歼10战机在电传飞控设计方面的控制逻辑,比F16战机和苏27战机都要先进,属于这两种战机设计逻辑基础上的"双重逻辑",技术水平并不比F16战机和苏27战机低。另外,由于歼10战机采用了鸭翼布局设计,属于静不稳定飞机,所以其控制指令与自动稳定飞机的控制指令如何结合,还要排除系统之间指令的相悖等问题,需要不断进行实验。

参加歼10战机首飞时,雷强遇到了中航试飞局的局长,局长询问他紧张不紧张。他测了一下心跳,每分钟152下,平时只是60多下的心跳,可见很紧张。不过当他坐进座舱后,把注意力集中在如何飞行上,很快调整了心理状态。如果按照之前老型号的飞机经验,那么对于2500米长的飞行跑道,可能会出现抬不起头来的情况,这就会出现大问题。所以,在进行高速滑行试验的时候,雷强专门试着拉起起飞杆,前轮马上就抬了起来。飞机的性能比预想的要好很多,雷强充满了信心。

真正试飞的时候,雷强上飞机时,就有一些人流了泪。他飞了30多年,还没有看到这样的情景,可见人们对歼10战机寄予了多大的期望!

雷强首飞歼10战机很顺利,整个战机在空中的驾驶性能非常好,操作灵敏度很高,也非常平稳。他在空中飞了4圈之后,按照原计划进行两圈盘旋。不过雷强认为,飞机的状态非常好,也还有很多油,因此申请多飞两圈,现场指挥表示同意。

最终,雷强完成了所有空中飞行任务,驾驶歼10战机平稳降落,显得十分轻巧。甚至后来试飞院对试飞员们的降落水平形成了一个标准,就是达到雷强第一次驾驶歼10战机降落时的水准。

雷强驾驶歼10战机首飞成功后,很多人都哭了,都含泪争相拥抱雷强,因为这款战机的设计和研制实在太不容易!新型战机不管在地面上如何模拟,到了空中正式飞行时,飞机的响应根本无法预测,到底多长时间才能感觉能够抬头?多大力量或者速度能够产生什么样的情况?飞机抬头之后到什么角度才能够停下来?全部要到了实飞的时候才能验证,有一些情况还根本无法预料,因而首飞风险非常大。

首飞之前,雷强对设计总师宋文骢发誓,一定要把歼10战斗机飞回来!雷强说,这个话其实违反了纪律。国家培养一名飞行员需要花费巨资,尤其像雷强这样飞了几十个型号飞机的飞行员,经验无可复制,对于试飞员也有很多安全规定,当时他说这句话,心里做好了牺牲的准备,这是不应该的。

雷强在歼10战机项目上整整奋战了10年,能不能将歼10战机一次飞成功,对于后续引进战机还是自身研制的决策,会有极大的影响。所以雷强认为,歼10试飞项目必须成功,不允许他失败,无论如何也要将歼10战机飞回来!

因为只有将战机飞回来,才能够对战机的诸多参数、数据进行记录以及整理,总结经验,才能为后续的战机研发提供依据。雷强首飞歼10战机成功,对后续战机的研制起到的作用巨大。

致敬,英雄试飞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