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军吹嘘的台海“无人地狱”,我们该如何应对-王世纯

2024-06-16 11:59  观察者网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王世纯】

本周比较有意思的新闻,是美国印太司令帕帕罗宣称要在台海大搞"无人地狱"。

据《华盛顿邮报》6月11日的消息,在6月份的香格里拉对话会上,美国印太司令部司令塞缪尔·帕帕罗向《华盛顿邮报》的记者提及所谓"如何在亚太地区军事对抗中国",声称美军可以运用一系列能力,"把台湾海峡变成一个无人地狱"。

帕帕罗所谓的"地狱景象",就是说如果解放军武力收复台湾,那么美国将部署数千艘无人潜艇和无人机,骚扰和反制越过台湾海峡的解放军战机、战舰,拖延解放军一个月左右的时间,为"全球动员"打下基础,然后美国在"全球盟友"的支援下对中国展开全面反攻,并取得战争的胜利--当然,言外之意还是没盟友不行。

美国印太司令部司令塞缪尔·帕帕罗

无论如何,香会已经过去一个多星期了,美国媒体现在才把这段对话作为"独家新闻"抖落出来,也是蛮有意思。作为一个素来以高精尖军事技术手段维系霸权主义的国家,其重要司令部的司令居然要用军队尚未服役甚至没有列入采购计划的"未来武器"威胁对手国家,这确实有些让人啼笑皆非。但我们必须承认的是,这些尚未列入采购的无人武器起码不是美国的高超声速武器--至少这些武器的供应链和技术子系统都是高度成熟,不像高超声速武器那样处于大量技术尚未攻关定型成功的状态。说白了,就是让美国有个盼头。

但出于料敌从宽的考虑,我们依旧应该高度关注美军的这种"盼头"。虽然近年来受高通胀环境和去工业化带来的工业管理体系崩塌影响,美国的军工产业产能下降,研发效率也变得缓慢,但我们不能低估一个军事工业产业链依然健全的对手的军事动员能力。

举例而言,素来被诟病为革新缓慢、官僚主义和理论创新不足的俄罗斯军事工业,在"特别军事行动"遭到挫折以后,迅速改善了自身生产能力,适应了基于无人机时代的信火一体战争。俄ZALA公司的产品-53"柳叶刀"型巡飞弹在2022年12月份才开始有了第一个可信的反炮兵攻击记录,但到2024年5月份的时候,俄军一个月已经能发布足足1000部柳叶刀攻击视频记录。而俄军对于"FPV穿越机"的运用也是起源于2023年4月份。与之相对的,北约因为傲慢,在制定"扎波罗热大反攻"时期甚至完全忽视了俄罗斯的无人机攻击能力,导致了这一战略性大反攻彻彻底底走向失败。我们的军事斗争准备事关国家前程,因此对敌人潜在军事实力上的"料敌从宽"也是应该的。

何况,美军惦记"无人艇海"的"分布式"打击战术有些时日了。美军对于无人系统的追求,起源于2015年美军"重返亚太"时期。面对解放军新锐的反介入打击体系,美军发现他们需要放弃传统的依托核心军舰/基地资产进行大兵团作战的方式,转向一种生存性更好的作战方式上。

2015年,美国海军水面部队提出"分布式杀伤"作战概念。尽管彼时"分布式杀伤"的概念还很模糊,但美军当时认为,水面部队必须一方面建立起防区外打击目标的能力,以摆脱解放军"射程的暴政",另一方面还要通过分布式配置来提高舰艇的战场生存能力。在这个基础上,美军开始提出基于F-35型战机和无人艇为主要力量的"分布式"军队,这支军队部署在解放军的导弹打击范围内,利用低可探测性和可消耗性的优势消耗解放军主力部队,而昂贵庞大的高级军舰则躲藏在射程后方,直到解放军的体系破碎才重回战场。

被伊朗人缴获的美军无人小艇

随后,闻到商机的美国军工复合体成立了大量公司用于研究无人船,包括制造无人帆船的"Saildrone"公司、"海上战术系统"公司(MaritimeTactical Systems, Inc.,MARTAC)、奥斯塔等公司。美军也在2018年"大国竞争"时代以后,以DARPA牵头成立了几个无人艇的中队。不过,彼时的美军并没有对"下一场战争的无人艇"有明确的需求。在这个阶段,美军普遍将无人艇视为廉价并且可以前出的传感器或者"外挂"的垂直发射系统载具。在这种不明确的认知上,美军制造了一部分无人艇,而这种传感器小艇的测试也仅仅局限在驻中东美军海军和美军本土。

美军对于无人艇的认识因为乌克兰冲突而改变。

2022年年初,俄乌冲突的爆发导致美军开始注意起乌克兰海军对于攻击型无人艇的运用。在2023年围绕黑海的持续冲突中,乌克兰无人艇成功击中了俄军3艘"蟾蜍"级登陆舰,重创了俄军本就脆弱的海洋补给线。这种"以小博大"的成功案例,直接明确了美军无人艇的"复制者"计划,首次将无人艇的作战列为正式计划。在"2025财年国防授权法案"(NDAA)的草案版本中,"复制者"计划也得到了十亿美元的投资。美国国防部官员称,"复制者"计划借鉴了乌克兰与俄罗斯冲突中的经验教训,乌克兰在冲突中利用大量(10000套)低成本可减员系统来对抗俄军的兵力优势。公布这一计划的美国副防长希克斯表示,"复制者"系统旨在"克服中国军队在数量上的优势。"

总的来说,"复制者"计划算是正式转正,到了今天,美军要"大量制造无人艇对抗解放军"的目的已经是一张明牌了。兵来将挡,我们自然需要应对。但是对于美军制造无人艇背后的政治动机,笔者认为比较有意思,我们可以讨论一下。

太平洋东西两岸的"大两岸关系",决定了台海小两岸冲突的命运。因此,美方对于台湾军事行动而言有着决定性意义。但在俄乌冲突爆发以前,美国方面并没有透露出一个明确的、政治上可行的战争目标。美国在台海问题上只承诺过保持稳定,没有对台海潜在的战争做出过政治承诺,属于红线模糊。

由于红线模糊,加上中美之间军事实力的巨大差距,长期以来,美军对于"以武援独"的方案都是交给了美军的大小参谋去制定,因此都是纯粹基于军事预案制定的。这种决策类似于上世纪20年美国陆军和海军联合委员会制定的针对日本的"橙色计划"。在1924年至1938年之间,该计划至少进行了六次修订,但整体战争样式和战略没有变化,都是基于"日本海决战"的方案制定的。在橙色计划中,美军太平洋舰队的主力将直接冲进日本海,在日本海海区内歼灭日本海军主力,事实上封锁日本港口,有必要再进行登陆。这种强海权主义方案直到1939年美国海军充分认识到日本陆海军的先进能力以后才进行了修订。

对于美国而言,自1995年台海危机开始,美军对华作战的军事目标也制定的极为"宏伟",是奔着歼灭解放军军事资产主力去的。从笔者早年间看见的我军对美斗争准备的部分参谋作业中,笔者推测,美军对华的战争目标,大体上是某种"橙色计划"的翻版--美军利用日本和韩国作为跳板,海空军主力调集到西太平洋,在一场大规模的空战中摧毁解放军及其盟友的海空军主力。如果有可能,其军事力量乃至仆从军要进一步深入内陆打击我军剩余力量。

就笔者阅读的一份2002年东北方向针对边境反击作战的要求中,沈阳军区甚至一度做好了反击登陆渤海湾的美韩联军的斗争准备。在这份材料中,我军甚至要在本土"先打伪军,再打美军"。这种"琉台不守,三韩为墟"的考量是一种悲观的预测,但考虑到1996年美军航母在太平洋地区的预设作战阵位,不得不说当年我们的这种未雨绸缪并非杞人忧天。

随着我军开发出各种新质拒止兵器并且先进军事资产逐年增加,从奥巴马时代开始,美国方面出现了政治目标和军事目标不匹配的问题。尽管美军没有公开透露过军事目标的变更,但从奥巴马"重返亚太"时代开始,美方智库的一系列推演中不再追求彻底歼灭中国核心军事资产,只是要求重创,或者寻求全歼我国海军。

为了达成这一目标,从2018年进入"大国竞争"时代以后,美军就开始为对华作战带来巨大消耗进行准备。但面对大洋彼岸的庞然大物,美军的精准弹药也面临捉襟见肘的问题。在2022年战略暨预算评估中心(CSBA)的推演中,美军认为我军的"重点打击目标"数量在3000个以上,为了打击这些目标,美军需要消耗大约8000枚以上的巡航弹药和机载弹药。CSBA的结论是,尽管中美冲突的结局最终会对美方有利,但美军现有的库存无法支持美军实现其"既定的军事目标"。

在这样的情况下,美军开始"重新定义胜利"。从2022年开始,美国军方和智库的军事重点只放在歼灭登陆船团和登陆立足点上。这里以公共舆论圈里头很有名的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CSIS兵棋推演来说明美方军事目标的改变。

在CSIS 2023年最著名的一场美军支援"台独"武装,对抗中国的大规模兵棋推演中,以美台联军"惨胜"而告终。双方的损失如下:美国海军损失2艘航母、10到20艘大型水面作战舰艇,美军在3周作战中会阵亡约3200人。日本自卫队参战,日本损失超过100架作战飞机、26艘作战舰艇,日本本土所有美军基地都遭打击。并预估台湾军队作战3周后,伤亡约3500人,全部驱逐舰、护卫舰都会被击沉,战术机队被摧毁。虽然台湾的军队没有投降,却也惨遭重击,届时只能困守"一个没有电力与基本民生运转的岛屿"。

在台军海空主力被彻底歼灭,美军主力尚存的基础上,解放军在3周内并未遭受"导致战争失败的损失":参战的东部战区海军几乎全部舰艇以及80%的两栖登陆船团,共138艘舰艇,一个战区的机队主力遭受重创:总共损失155架作战飞机。而损失最大的是陆军--解放军在登岛过程中牺牲了1万名将士--其中绝大部分来自于航渡时的损失。可以看出,对于一个战术机队超过2000架的空军大国而言,美军在几乎没有摧毁我空军和火箭军主力的情况下,"自行"宣布了"胜利"。这种胜利的背后可能折射出美军的军事目标:美军追求的则是"打击我方登陆船团,只要我陆军上不了岛,则我方没有事实上控制台湾,第一岛链内我军无法彻底解决问题",战争就会拖入长期化。

而无人艇,也因此被赋予了承担"拖延解放军"的使命。乌军无人艇取得的最大战果是俄军的登陆船团,无论是"照猫画虎"也好还是"刻舟求剑"也罢,可以料定的是,美军以及和美军合作的台军,其攻击无人艇对于我军的打击目标也以我军两栖作战资产为主。美军将对抗黑海舰队的经验用在对抗东海舰队上,这显然是一种唯心主义,但我们还是应该学习俄军在应对小艇攻击上的一系列经验教训,才能有效应对这种新质作战手段。

在2023年乌军自杀式小艇得手的一系列战例中,俄军并非缺乏对抗小艇的手段,但俄军的士气低落和应对组织不当,反而是让乌军频频得手的最大原因。自杀式小艇整体上是一种作战依靠突然性的兵器。但黑海舰队拥有固定翼战机,直升机和远程无人机却因为组织的混乱和士气的低迷,并未组织常态化的空中侦察,也没有就"如何打小艇"进行过相关的训练和参谋作业。尽管俄军技术上并不缺乏发现和摧毁小艇的手段,但这种被动应对的态度导致了黑海舰队接二连三地损失。

俄军登陆舰上的水兵绝望的用PKM等单兵武器对抗小艇

但俄军总归是一支擅长用鲜血学习战争的军队,在持续地损失以后,黑海舰队和第聂伯集群的司令被撤换,俄军开始加强黑海舰队配属的传感器力量,并开始对自杀式快艇部队的打击进行一系列训练。目前,俄军终于开始利用手头的热成像固定翼无人机在黑海海域进行巡逻,并建立起了常态化的针对小艇的直升机和固定翼战机快速反应部队。与此同时,俄军开始利用手头现有技术改进打击小艇的手段。尽管俄军的技术不足以百分之百毁伤小艇,但改进后的战术依然在过去2个月的时间里有效阻止了乌军多次小艇奇袭战术。

对于我军而言,拥有比俄军更加优秀的打击小艇的载具和传感器,面对小艇更多的是一个组织问题。尽管自杀式小艇"古已有之",可以一路上溯到赤壁一把火,但乌克兰使用的小艇依然是新质作战力量--这些小艇装备有热成像传感器和"星链"终端,抗干扰能力强且易于操作,实现了效能上的革新。对抗这种小艇一般也是按照"三环理论"--源头打击为最外环,电子对抗次之,然后是打击火力硬杀伤,最后阶段是自卫火力硬杀伤。

考虑到我们未来两栖作战的主要战场--台岛,这种依托公路和小码头就能释放的小艇,即便以那一天来临时的传感器密度来设想,也很难做到彻底地"源头打击"。而星链这种高度定向、旁瓣极小的通信链路极难被干扰,因此我们未来一段时间还是要将重点放在组织和改善打击手段上。

但即便如此,在统一之战来临之时,我军依然要抽出宝贵的陆军航空兵兵力和海上舰艇兵力去应对这些不速之客。而且笔者相信,美军目前给无人艇定下的指标,可能远比傻乎乎冲向敌舰的乌军自爆艇要高明得多。至少半潜攻击艇,搭载鱼雷,水雷和反舰火力的半潜艇乃至无人潜航器等新艇,都有可能在那一天之前面世并列装。最终,世界终究是物质的,我们解决快速艇的方法依然是线性的--只要我们的打击手段足够多,拼产能,才是最终解决之道。

总的来说,美军炒作无人艇确实没什么花头,是美国为潜在的太平洋大海战进行准备中的一个插曲。但笔者在文章最后还是想谈谈这个插曲--帕帕罗吹嘘的"无人地狱"固然是一种不甚严肃的对未来的美好期许,但他摆出这种新兵器的战略目的,是为接下来的长期消耗战打好前哨。可以想定的是,无论美军目前的造舰速度如何延宕,他们对于潜在的第二次太平洋战争的各种坏情况有了一定的心理预期。

而上一次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太平洋两岸的两个冤家都并未对可能的战争形势进行准备--美国人在准备用航母掩护战列舰冲进日本海,日本人则在琢磨"九段邀击"来削弱并在优势战场全歼美军。但最终,太平洋战争的战争形态超乎了所有人的想象。我们当下对台军事斗争准备已经远远超过了那个小岛的任何战争能力上限,但下一场战争的潜在演化模式依然可能超脱人们对最恶劣情况的想象。无论战争的形态会变革成何种前人想都不敢想的模式,但有一个定律依然是亘古不变的--战争的胜利属于有准备的一方。    

今日关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