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上山”再次引发热议:是闹剧还是创新?(2)

2023-06-25 17:10     自然资源部综合

什么是"水稻上山"?亩产最高真能达到惊人的788公斤?

在不少人的印象中,水稻主要种植在南方平原地区,梯田种植水稻的现象有是有,但并不多见。原因很简单:水稻种植需要"水",但山地不容易保持水土,规模化、机械化种植的难度也比平原、盆地更高。正因如此,"水稻上山"难免跟一些人的生活经验相违。

2022年底,朱有勇院士高调宣布通过研发新技术已实现"水稻上山",亩产最高788公斤,引发轰动。据报道,目前不少地区正在推广"水稻上山"。2022年两会期间在党的二十大代表通道上,朱有勇就曾讲述"水稻上山"的故事,他和团队成功研发了水稻旱地种植新技术,实现了"水稻上山",很受农民欢迎,2022年在当地推广了10万亩,他所在的村推广了405亩,最高亩产788公斤,总产28万公斤。

2023年6月23日农业农村部刊文《全国农技中心、耕地质量中心负责人就"水稻上山"等问题答记者问》,官方介绍到,朱有勇院士所说的"水稻上山",实际上是一种杂交稻雨养旱种的栽培技术,就是把"山下水田"的杂交稻品种引到"山上旱地"种植,像种玉米一样种水稻,不用泡田,不用育秧插秧,也基本不用浇水灌溉,还能有较好的产量,当地农民形象地称为"水稻上山"。这些田本来就有,不存在网民质疑的开山造田、毁林造田等情况,也不会破坏生态。当然,这个栽培模式有一定的条件限制,主要适合云南海拔1700米以下、降雨量1200毫米以上雨热资源丰富的山区旱地,并不是什么地方都能推广。

官方回应

朱有勇院士在云南省澜沧县蒿枝坝村蹲点扶贫期间,发现当地农民喜欢吃大米,但当地多为旱地,主要种玉米,水稻不能自给。为解决这一问题,朱有勇院士团队在当地示范推广杂交稻旱种技术,创造性地解决了这项技术的两个难点:一个是筛选出适宜旱种的"滇禾优615"等品种,解决水稻旱地分蘖难题,实现在旱地条件下的水稻与水田一样分蘖旺盛;另一个是通过推广应用杂草萌芽前的封草技术,解决了旱地稻田易杂草丛生的难题。2022年,这项技术推广了53.12万亩,水稻平均亩产350-400公斤,比山下水田低100公斤左右,但比种玉米产量高、效益好。朱有勇院士介绍的亩产788公斤,是0.52亩小面积上多施了一次肥、多浇了两次水的条件下取得的,是专家攻关田产量,不是农户大田产量。这种小面积攻关对探索本地区水稻旱种模式具有积极意义,为筛选品种、集成技术探索了出路,对完善技术体系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支撑。

稻谷是我国第一大口粮作物,稻米消费量占口粮的60%。我国水稻栽培历史悠久,分布区域广泛,从南到北、从东到西都有种植,常年水稻种植面积4.5亿亩左右。稻田按地形地貌可分为平原稻田、丘陵稻田和山地稻田。正如你所说,大部分水稻种在平原地区,平原稻田约占我国稻田面积的近60%,丘陵稻田占25%左右,山地稻田约占15%、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贵州、云南两省面积最大,占四成以上。这也是我们国家资源条件决定的,为了保障口粮,历史上很多丘陵山地能种的都种上了。比如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云南红河哈尼梯田,就是立足当地独特地理气候条件创造的农耕文明奇观。据官方调查,山地水稻的产量一般比平原和丘陵地区要低一些,平均亩产350公斤左右,比平原地区低近200公斤,比丘陵地区低100公斤左右。

今日关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