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油价大跌!预计下调汽油190元/吨
虽然5月底进行的上一次油价调整,出现了搁浅调整,无缘油价实现"三连跌"。但是进入6月份后油价,继续下跌的走势,跌幅不断增加,这让6月油价将重新下跌了。在6月13日24时(周四晚)国内油价将进行2024年的第12次油价调整,目前预计下调汽油190元/吨,柴油180元/吨,按照升计算就是下跌0.15元/升-0.17元/升的幅度。
今日油价(6月13日)92号、95号汽油与柴油请看下方油价列表,大家记得告诉亲朋好友,今晚油价就要跌了,对于云南、陕西、四川、贵州、内蒙古、辽宁、新疆、青海、西藏,黑龙江油价没有实行统一价格,这边列出的是省会的价格。
二、玉米价格"突飞猛进"?上涨10-20元/吨
最近玉米价格的涨势太猛了,让人有些猝不及防!
6月12日当天,全国玉米市场行情可谓一片红海,收购价格遍地开花。以山东为例,邹平容海等龙头企业已将收购价调至1.215元/斤,个别淀粉厂甚至破1.2元大关。河北玉米收购价普遍在1.15-1.21元/斤,比之前上涨10-20元/吨。连远在东北的港口收购价都已突破2400元/吨大关了!
那么问题来了,玉米价格为何会突然"疯牛",暴涨背后的推手到底是谁?供应是否充足,暴涨是否合理?是不是久旱逢甘露,终将回归常态?接下来,就让我们一一剖析。
毫无疑问,推动玉米价格上涨的主因,首当其冲要数供给失衡所致。不过具体来看,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是储备投放不足。为了保证市场供应,国家会根据市场行情决定是否拿出一部分玉米储备投放流通,从而抑制价格过快上涨。但今年受气候等多重因素影响,东北大豆和玉米的产量可能会比预期减少,所以政策层面投放储备的动作并不会太大。
根据农业部门统计,截至6月初,全国已累计投放玉米储备约310万吨,比去年同期下降20%左右。这无疑加剧了玉米供给的紧缺程度,为价格上涨火上浇油。
第二,是国内生产缺口较大。按照"十四五"的规划目标,到2025年我国玉米产能要达到2.8亿吨。但实际情况是,近几年来国内玉米产量一直在2.6亿吨左右徘徊,总体供给缺口在2000万吨以上。
今年第一产季的东北玉米,由于长期干旱少雨影响,产量也面临较大缺口。黑龙江、吉林等地或将减产15-20%。西北玉米主产区也有减产预期。再加上缺乏储备补给,这种供给缺口就更明显了。
第三,是玉米需求量激增。
随着餐饮、养殖等行业的复苏,玉米下游需求实现大幅度回暖。今年1-5月,玉米加工企业的需求同比已增长10%以上。其中主要是制糖浆、食品饲料类企业的需求量猛增。
与此同时,东北地区农户和贸易商囤积居奇,导致部分流通渠道收紧,库存偏紧。有业内人士测算,今年东北地区玉米缺口超过3000万吨,与往年相比缺口扩大不少。供需矛盾的加剧,自然会引发价格上涨。
第四,进口玉米已现缺口。玉米并非我国完全可以自给自足,每年都需要大量进口来弥补生产缺口。数据显示,2022/23年度我国玉米进口量预计约为1800万吨,同比减少700万吨,进口缺口较大。
主因就在于乌克兰和俄罗斯的军事冲突,加上全球物流成本高企,我国进口玉米的来源和通路受到极大冲击。一旦供应无法到位,终端加工企业就只能拼命提高收购价格,以求获得所需原料。
上述种种综合因素作用下,玉米供求关系出现严重失衡,价格自然就水涨船高,一路飙升。
然而,即便如此,玉米价格暴涨是否真的合理和适当,业界争论还是很大。有人认为,眼下的高价主要是资本炒作的结果,存在严重投机行为。
具体到操作层面,很多大户和加工企业从春节后就开始疯狂囤货,再加上期货市场的推波助澜,人为拉抬了成本价格。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度玉米加工企业的库存同比上涨20%左右,而主产区农户手中的库存也居高不下。
也就是说,实际供给并没有特别紧张,只是人们对未来供应产生了极大的恐慌,才导致买买买的过度反应而已。
更有分析认为,如果从全球供给角度看,本年度世界玉米产量将达到11.9亿吨,较上年度仍有1.6%的增长。也就是说,即便扣除战争影响,全球玉米供给整体上其实是充足的。对于我国来说,进口渠道出现问题也并非无计可施,完全可以适当调整贸易伙伴结构,比如从巴西、阿根廷等南美产地进口。
由于玉米的战略地位极高,一旦资本过度炒作操纵,政策层面肯定会坚决予以规范整顿。所以,对于目前的畸高价格,市场并不会放任不管,会采取一定干预措施来遏制过度投机,最终使价格回归合理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