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蒙·柯蒂斯&伊安·克劳斯:“一带一路”倡议将定义全球城市的未来-西蒙·柯蒂斯、伊安·克劳斯

2023-12-24 09:59  观察者网

【文/西蒙·柯蒂斯、伊安·克劳斯,翻译/观察者网 郭涵】

2023年10月,世界多国领袖齐聚北京,庆祝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这是中国近年来大国外交战略的核心手笔。"一带一路"倡议的庞大体量与雄心勃勃的目标吸引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中国已经投资了1万亿美元,并计划通过新建公路、铁路、港口与能源基础设施,技术和网络空间的创新将150多个国家联接起来,鼓励商业往来和互联互通,同时令全世界三分之二的人口进一步靠近中国的市场和政治影响力。

虽然"一带一路"倡议面临各种解读,但有一个关键方面却往往被忽视:它还是一个庞大的城市化工程,可能定义全世界许多城市的未来,尤其是当其他国家并没有在这个领域与之竞争时。国际关系层面的分析往往错误地忽略城市发展的影响。事实上,基础设施、城市形态与大国建立的国际秩序之间有着内在联系。纵观历史,大国不仅仅将城市当做贸易与宗教联系的节点,还把它们视为各国现实与象征性实力的投射。冷战结束后形成的美国单极时刻,就是以一种独特的城市形态--全球城市--所支撑的。数十年来,自由主义市场经济的扩张塑造了伦敦、纽约、首尔、悉尼与东京。反过来,这些城市的崛起也带动了美国全球影响力的提升。

与此同时,中国正在开创自己独特的基础设施与城市形态:自1979年实行改革开放、设立经济特区与开启爆炸性增长以来,中国改造了国内的各个城市,通过对城郊农村进行城镇化改造、建设摩天大楼实现城市纵向与横向的扩张,并将中国城市同亚洲和世界各地的经济体联系起来。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前,四十年来,城市空间都处于中国经济与战略愿景的中心位置。如今,北京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将目光与资源转向国内外的城市空间,这预示着数十亿城市居民的生活将迎来翻天覆地的改变。

建设中的埃及新首都CBD项目 图自:中国建筑集团网站

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长期规划一直围绕2049年这个具有象征意义的年份展开,那是中国共产党在20世纪解放战争中胜利的100周年。如果"一带一路"倡议取得成功,它将重塑整个世界,再现上古与中世纪时期丝绸之路的盛况。在西方崛起之前的一千多年时间里,丝绸之路打造的贸易网络和城市枢纽将非洲与欧亚大陆的人民紧密联结起来。中国期待各国加深互联互通,这可能催生一种全新的跨国市场,变革全球经济的关节枝干。从2012年中国主持对加纳海岸角一处渔港市场的再开发,到新建斯里兰卡汉班托港口,再到对巴基斯坦两千英里土地的改造,这些规模从小到大的项目表明,"一带一路"倡议已经开始显著地提升中国对外国城市的影响力。北京正在试点建设"生态城市",这对朝可持续城市生活的转型可能是件好事,但同时也在输出新的城市智能监控技术。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了一种可能性,即可以不通过战争来重建国际秩序,而是通过建设连接各国的物质媒介,将中国的影响力、文化与发展模式带到世界各地。如果西方国家既想维持其经济和地缘政治的影响力,又想保护数十年来作为其城市空间标杆的世界主义文化,他们必须更加严肃地思考如何应对"一带一路"。这不是一件轻松的工作。美国和欧盟的决策者已经开始制定同"一带一路"倡议开展地缘政治竞争的基建开发计划。但那些计划需要得到更多支持。

然而,在这些日益分裂和失序的民主国家,领导人缺乏中国那种快速调动海量资源、提前规划未来半个世纪发展的能力。他们必须在加快步伐的同时,确保更长时间跨度中的可预测性与兑现承诺。毕竟,"一带一路"倡议不仅仅是一个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它已经将中国的影响力传播到世界各地,且在为一种中国引领的国际秩序奠定基础。

都市传奇

千百年来,大国的影响力都取决于其城市与基建水平。反过来,城市的形态也随着帝国的变化而变迁。当亚历山大大帝从马其顿出发,踏上征服已知世界的远征时,他最终给中东与中亚地区留下了一连串星罗棋布的新城市,当地长期受到希腊文化与建筑风格的影响。海外殖民时代,大英帝国斥巨资建设铁路与港口,用于帝国向全世界投送军力。直到今天,英国殖民时期建立的港口、铁路,行政与商业建筑和法律文化依然在印度新德里、南非比勒陀利亚与新西兰的惠灵顿等遥远城市留下持久的影响。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数十年是城市发展史上的另一个转折性时刻。整个欧洲和亚洲都有大量城市需要重建。法国、英国、美国和苏联分别启动了庞大的住房建设工程,旨在改善全世界工人阶级与中产阶级的生活水平,重新协商公民与政府之间的关系。随着冷战的深化,美国与苏联格外重视影响海外国家的城市发展。在美国的政府、企业与现代艺术博物馆等文化机构的支持下,美国的汽车、预制房屋和家用电器被运往世界各地,向数百万人推介民主的设计理念与消费习惯。

1955年于华沙建成的科学文化宫,高237米,目前仍是波兰第二高建筑

苏联则投资建设了气势恢宏的高楼,比如整个欧盟第六高的建筑--波兰的科学文化宫,来体现共产主义的先进与力量;其至今仍是华沙第二高的建筑。莫斯科对兴建住宅楼的庞大投资相当于创造了一座座小型城市,并在对生活空间的设计中精心体现共产主义理念。苏联在20世纪末的解体、自由市场资本主义的"胜利"加速了全球城市的扩张:在东京,六本木新城、汐留城市中心与品川的摩天大楼拔地而起,与历史悠久、各种美食街与后巷交织的的横丁街区一道定义着这座城市的风貌与经济。

咨询顾问、律师以及其他服务大企业的专业人士得以自由舒适地在这些全球城市之间流动。这种城市形态的基础是美国实力的绝对霸权,它维系了一个全球市场与强调市场经济的文化。然而,当这些城市日益成为全球财富与人才的聚光灯塔同时,它们也放大了全球化伴随的社会不平等问题。考虑到全球经济体系的脆弱性,美国越来越极化的国内政治以及中国令人惊叹的崛起速度,自由市场的霸权还能持续多久变得越来越不确定。

城市化浪潮

1980年到2020年,中国发起了规模史无前例的城市化进程。1978年,中国只有20%的人口住在城市,今天这一比例已经超过了60%。中国的城市发展政策强调快速的基建与经济增长,并通过能够享受特殊政策的"经济特区"进行试点发展。当北京在1980年授予深圳"经济特区"的地位后,深圳城区面积在最初那个市场集镇的基础上扩张了超过600倍。随着中国在沿海城市试点市场改革与经济特区建设,资本的进入壁垒降低,经济的集聚效应开始凸显。

中国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催生了独特的建筑和建设风格,大量的土木工程,这导致城市的"野蛮生长"和对历史遗产保护的重视不足,但中国的政策也在与时俱进。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政府开始强调建设"生态文明",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纳入城市规划中。2004年,中国将亚热带城市贵阳确定为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以检验循环经济等可持续的城市发展理念。中国已经向雄安国家新区投资了约800亿美元,这座新城距离北京约120公里,其规划总面积相当于纽约与伦敦之和。作为中国"高水平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的示范,雄安会实现生态与数字技术的融合:不仅仅是一座公园与森林城市,它还将拥有一个数字化"双胞胎",每一栋建筑与基础设施组件都会体现在一个不断完善的虚拟地图中。中国最新的"十四五"规划高度评价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和绿色城市空间的优越性。

"一带一路"倡议规划的目标表明,中国在城市化快速发展和促进互联互通方面的实验,最终可能会构成全球城市后继者的基础。从东亚到东非地区,许多城市的结构已经受到"一带一路"倡议的影响。通过投资高速铁路连接中国城市与欧洲的终点站(比如伦敦),中国也将中亚的各个城市连接起来。而"数字丝绸之路"的目标之一是通过巴基斯坦打通中国西部城市到东非城市的联系。当这些基础设施交汇时,他们就会改造一座座城市。霍尔果斯曾经是中国与哈萨克斯坦边境上的一座沉睡小镇,如今已成为繁忙的物流中心,成堆的集装箱从欧亚平原涌入这片繁华的自由贸易与免税区。霍尔果斯是通往"一带一路"倡议不同目的地的新型高速货运列车的必经"陆港",连接了约100个中国城市与将近200个欧洲城市,还有十多个中亚、东亚与东南亚城市。

霍尔果斯公路口岸即将出境的货物和车辆 图自:新华社

在海外,自2018年以来,"一带一路"倡议已将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斯塔纳重新打造为区域国际金融中心。"一带一路"倡议投资建设了以阿斯塔纳国际金融中心、引人注目的大汗帐篷娱乐中心(Khan Shatyr Entertainment Center)为核心的新中央商务区。这个娱乐中心顶部呈帐篷的形状,采用半透明设计,既充满未来感又让人回想起丝绸之路历史上曾经的游牧帝国。在东非地区,"一带一路"倡议正在投资铁路建设,并在肯尼亚的海岸新建一处深水港,未来将打造一个全新的连接肯尼亚、南苏丹与埃塞俄比亚的跨国经济走廊。

通过投资"海上丝绸之路"规划中的港口城市,中国希望将各大洲的城市走廊连接起来。中国目前的主要港口将与海外一系列位于战略要地的港口相连接:从希腊的比雷埃夫斯、缅甸的皎漂、巴基斯坦的瓜达尔、斯里兰卡的科伦坡到汉班托塔。中国希望,对地中海沿岸港口的投资能够分流传统上占主导地位的北欧港口的物流,比如鹿特丹、伦敦、汉堡和安特卫普港。除了这些更传统的基建投资,"一带一路"倡议还计划打造数字互联的新形态:华为等中国公司正在巴基斯坦、东非和南美等地建设新的海底电缆、数据中心与智慧城市平台。

这些都是在数字革命赛跑中落后的地区所急需的支持,但同时也让中国有机会将更多国家纳入其强调社会控制的国内网络中。自从2008年、2011年发生恐怖袭击以来,喀什等中国城市开始试验以监控摄像头、面部与步态识别、车牌识别、身份证扫描与数据控制中心为代表的数字系统,这些系统正被越来越多的各国城市所采用。自"一带一路"倡议发起以来,中国企业已经向厄瓜多尔、肯尼亚、马来西亚和巴基斯坦的大都市出售了"安全城市"的解决方案。2019年起,塞尔维亚开始在贝尔格莱德与全国40座城市的800处地点安装数千台中国制造的摄像头,并配备了先进的面部和车牌识别软件。在"一带一路"倡议所影响的城市中,社会控制与政府治理的效率可能要比个人自由得到更多重视。

然而,"一带一路"倡议也向全世界提供了一个有助于更好应对气候变化等棘手议题的诱人图景。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希望国内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实践能够为其他地区提供借鉴。东南亚各地正兴建"生态城市",比如在马来西亚与新加坡之间的四座岛屿上,正在兴建耗资1000亿美元的森林城市。这座城市计划到2035年前,为最多100万人口提供可持续的城市居住空间。在2019年的中国-东盟峰会上,中国与东盟成员国共同发起了"智慧城市合作倡议",承诺在亚洲进一步发展将数字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智慧城市生态系统。

《遇见贵阳》视频截图

西方具体的烂摊子

如果"一带一路"倡议以中国设想的方式成功,它将开创一种全新的城市形式,并可能为新的国际秩序奠定基础。非洲和欧亚大陆的城市化水平将大幅提升,不断绵延的跨国城市走廊将通过高速交通相连接,并更全面地融入中国庞大且越来越成熟的市场。小城市可能被改造成繁荣的物流枢纽,引导这片新超级大陆上的货物流动。中国的侨民、中国文化和语言等软实力的影响会在全球数百个城市普及,城市空间可能会变得越来越高效、安全且可持续。这些受到"一带一路"倡议影响的城市会根据生态发展原则将丛林与绿地融合进城市结构中--这会在减缓气候变化的影响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同时,城市生活可能会受到更严格的监管。作为国际商业中心的城市依然会蓬勃发展,但那些作为自由主义、世界主义飞地的城市可能会日渐凋零。

美国和欧盟等大国不会乐见这种结果,这意味着他们在过去70年来建构的自由主义国际秩序正被一个从价值观到利益都截然不同的国家重新改造。

美国和欧盟领导人已经开始尝试用其他形式的地缘政治基建项目来与"一带一路"倡议抗衡。美国总统拜登试图制定一项以绿色技术和就业为核心的新国家产业战略,其《2022年通货膨胀削减法案》除了关注美国国内的基建,也关注在海外的基建投资。该法案为绿色能源转型项目拨款约3700亿美元。

美国在2021年七国集团(G7)峰会上宣布了"重建更美好的世界"倡议(Build Back Better World initiative),后来更名为"全球基础设施与投资伙伴关系"(PGII),旨在协调七国集团对中低收入国家的投资。这显然是为了应对"一带一路"倡议对全球南方国家的潜在影响力。七国集团和私营企业为此提供了6000亿美元的初始资金。

其投资项目包括美国、欧盟、印度、阿联酋和沙特于2023年9月宣布的印度-中东-欧洲经济走廊。这条走廊将通过新的数字基础设施和运输网络(包括海上航线和铁路)将这些大陆连接起来。该计划借鉴了"一带一路"倡议的模式。欧盟则为非洲和印度提出了一系列新战略,其2021年推出的3000亿美元"全球门户"计划强调,基础设施投资应遵循更高的社会和环境标准,以反映欧洲在发展、人权和可持续性方面的价值观。

这些计划必须得到更多支持。但是,西方在协调规模和时间跨度堪比"一带一路"倡议的项目时可能会继续面临麻烦。对于被短政治周期困扰的民主国家来说,宏大战略思维的落实并不容易。但这种事也并非绝对,比如二战后的"马歇尔计划"(西方有时会拿"一带一路"倡议与之相提并论)投入了大量资源重建满目疮痍的欧洲。这不仅是为了促进美欧间的团结,也是旨在令西欧国家摆脱莫斯科影响力的一份明确的战略计划。

对西方来说,今天是另一个历史性时刻,有必要具备长期的、跨时代的宏伟战略愿景。决策者必须重新意识到基础设施、城市与国际影响力之间经常被忽视的联系。每逢关键时刻,民主国家往往会在长期战略性努力方面体现出坚韧、能力和承诺。最近围绕应对气候变化的共识表明,它们仍然可以做到这一点。

西方国家必须迎接复杂的挑战,完善其对可持续的、互联互通的城市生活的愿景,并从中体现其价值观,然后调动资源来落实愿景。这不仅关系到哪个国家未来将拥有更大的地缘政治影响力,基础设施投资也将影响数十亿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长期以来,城市为居民提供了经济机会、更好的健康水平与文化活力,并促进了世界主义的发展。但这样的事情不能保证一定会发生。

(原文于11月27日发布在美国"外交政策"网站,原标题为:中国通往权力之路连接了全世界的城市。China's Path to Power Runs Through the World's Cities.)

今日关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