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教授:我始终想不明白,中国靠什么维系了数千年的文明大统一

2024-05-23 10:17     头条

英国教授:我始终想不明白,中国靠什么维系了数千年的文明大统一

在人类历史上,中国的文明独树一帜,它跨越了数千年的时光,从未中断,延续至今。

这一独特现象引起了全球学者的广泛关注:为何中国在历经无数冲突与战乱之后,总能回归统一,中华文化的魅力由此可见一斑。

一位英国学者曾在互联网上提出疑问:"在世界众多国家中,为何独独中国能维持长期的统一,并且持续至今?"

这个问题激发了网友们的好奇心,究竟是什么因素,使得中国自古以来始终走在统一的道路上?又是何种力量,让这种统一延续至今?

中国"大一统"的外在因素

古代四大文明古国的诞生,都离不开孕育它们的"母亲河"。中国古文明就是在黄河和长江的中下游平原地带诞生的,这里的气候适宜人类居住,为后来兴起的农耕文化奠定了基础。

与其他文明古国不同的是,中国的地理环境既独特又得天独厚。西部有高耸入云的喜马拉雅山脉,东面则是辽阔无垠的大海。

这种半封闭的地理环境,将中国的国土与外界隔绝,使得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各民族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无论历史如何变迁,但最终统一的中国版图都大致相同。这就是中国既能包容多元文化,又能使这些多元文化与中原文化相融合,最终形成一致性的原因。

事实上,文明的起源与"如何解决温饱"的问题息息相关。因为"吃什么"的问题,在中国催生出了两大文明--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这两大文明的冲突与融合,构成了中华民族形成的基础。

大约1万年前,长江流域就已经出现了稻谷的种植,北方的华北地区也有了粟和黍的栽种记录,这标志着中国农业生产发展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与长江黄河平原地区不同的是,由于地理环境的影响,游牧民族依赖于追逐水草丰茂之地发展畜牧业。然而,这种生产模式的不稳定性,使得他们需要通过对外扩张来获取生产资料。

在先秦时代,农耕与游牧两大文明初露端倪,但界限尚不明确。随着农业技术的进步,人口增长,迁徙与流动随之而来,民族间的交流日益频繁。

随后,秦汉两朝的崛起,使得中原文化得以统一,生活方式得到一致,大帝国的政治体系随之建立。

中原政权对于边疆的重视,自秦朝起便开始修筑长城,以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从此,双方展开了长期的战争与融合。

反观欧洲大陆,尽管居民几乎全是欧罗巴人种,但由于其开阔的地理环境与分散的水资源,各个城邦各自为政,发展出小而精的制度。

城邦间的对立与争斗,导致了他们追求的是文化的覆灭而非融合,这也就使得他们无法形成一个统一的国家。

因此,即便强大如拿破仑,也不过是暂时实现了"统一欧洲"的梦想,无法让欧洲真正走向统一。

而我国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对峙与融合,不仅推动了我国古代军事与管理模式的发展,还通过游牧民族加强了与外界的交流,为我们带来了丰富多彩的异域文化与风俗。

中华文明在这期间不断吸收外界的新鲜事物,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积累了数千年的文化底蕴。

游牧民族的善战,使他们时常觊觎中原,试图征服这片富饶之地。

然而,由于他们在经济生产和文化方面的相对落后,一旦入主中原,便很快接受并认同了中原文化,实现了融合同化。

这种局面使得中国历史上有王朝的更迭,但文明从未中断,这无疑是一种文化的胜利。

中国"大一统"的内在因素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段《诗经》中的话语,最早在先秦时期就揭示了统一思想的雏形。

在西周时代,我国和其它大陆的政权一样,实行的是分封制度。这些诸侯国和欧洲的城邦相似,不仅在语言和文化上存在隔阂,甚至在货币的使用上也无法统一。

那个时期,除了周天子分封的诸多诸侯国,还存在着许多以同姓、独立宗法关系形成的地区性"小集团"。这些"小集团"与各自的诸侯国结成同盟,形成了世家的初步形态。

然而,随着诸侯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各国开始有了吞并他国、扩大统一的念头。逐渐出现了将周朝统治者视为摆设,相互争斗兼并的局面,从而拉开了我国历史上最激烈的"内斗"时期--春秋战国时期。

先秦时期的思想家们早已看穿了这场无谓的争斗,纷纷开坛讲学,阐述天下分则乱,合则益的道理。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时代,法家思想中的果断杀伐和严格管制成为了统治者的重要"武器"。因此,商鞅在秦国实施变法后,秦国逐渐强盛,最终实现了秦始皇统一六国的伟业。

秦朝建立之初,秦始皇吸取了分封制的教训,将分封制改为郡县制,由中央选拔地方官员,从而杜绝了地方对中央的威胁,建立了我国历史上首个中央集权的政权。

为了巩固统治,秦始皇下令统一度量衡和文字,实行"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的政策,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大一统"。

然而,由于秦朝实行的严苛刑罚和重税徭役,导致秦朝二代而亡,中原大陆再次陷入战火。

但是,"大一统"的思想已经深入人心,人们渴望稳定的生活环境,这也是汉朝能够将"大一统"思想发展为"家天下"观念的原因。

古人云:"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这句话道出了古代人们对"国家"的理解,也让这个概念延续至今。

在古人的观念中,只有将家庭的伦理关系扩大化,才能更好地处理不同民族之间的关系,保持社会的稳定。因此,在汉朝建立之初,民族认同感已经开始逐渐形成。

汉文帝时期,虽然派武将周亚夫等人驻守边境,但并未对匈奴的侵犯采取实质性的反击。而汉景帝则采取轻徭薄赋、和亲政策,与匈奴建立互市关系,缓解了汉朝的边界压力。

他们没有采取战争手段,而是促进中原人民与周边民族的融合,这种友好的态度不仅巩固了天下大统的局面,也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汉武帝刘彻时期,汉朝的发展达到了巅峰。他采纳董仲舒的建议,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他还在西域各国修建学校,向当地百姓传授中原的文化知识。

这样的政策使得中原文明逐渐在各地区落地生根,儒家思想对民众的思想认同产生了推动作用,成为了我们对外的一张文化名片。

在这样的背景下,少数民族的统治者纷纷将汉字作为通用文字,积极发扬儒家文化,甚至将中原地区的科举考试制度引入他们的领地。

此时的文化思想不再是法家的严格立法,而是在包容各种思想的同时,以建立、维护和巩固"大一统"为终极目标。

中国的"大一统"理念是如何历久弥新的呢?尽管历史上王朝更迭,但华夏文明却始终未曾断裂。这是因为,虽然王朝更替,但"大一统"的理念却深入人心,成为每个中国人的共同认同。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民为贵,社稷其次,君为轻"等思想,都是在"大一统"的理念下形成的统治观念。这些观念强调的是,王朝的存在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安定的生活。当天灾来临时,政府必须全力救助,以维护民众的安宁,否则就会导致国家动荡,甚至灭亡。

这种以民为本的统治理念,是世界上其他文明所没有的,即使是埃及、印度、古巴比伦等古文明,也没有类似的观念。这也是中国作为唯一没有中断的古文明的重要原因。

中国的"大一统"理念为何能够延续至今?朝代更迭,但华夏文明却始终延续。这是因为,虽然王朝不断更替,但"大一统"的理念却深入人心,成为每个中国人的共同认同。

建立民族认同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尤其在中国这样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然而,正是由于"大一统"的理念在数千年的历史中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形成了良性的循环,让我们深刻认识到自己是华夏儿女,这片土地是我们的根。

相比之下,欧洲在统一民族认同方面一直存在困难,主要原因是过于依赖武力的征服。

无论是罗马帝国时期,还是拿破仑时期的法兰西帝国,都是通过战争来推动民族认同,而忽略了文化的融合。

然而,武力无法消除民众的认同,因此,这种征服只是暂时的。而中国的统治者则以开放和包容的态度对待其他民族,使不同的民族在中国的统治下相互融合,共同发展。

只要中华民族存在,'大一统'的理念就不会消失,而这一理念的存在,也将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和强大。这就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不断前进的根基。

总结来说,中国之所以能在数千年间保持统一,是因为我们国人对民族和华夏有深刻的认同感。

而华夏文明是具有开放和包容性的文明,这也是我国数千年大一统思想的结晶。无论面对外界多大的风浪,都不会改变我们国人追求团结统一的道路,也不会停下我们追求共同发展的脚步。

今日关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