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逸:鲁迅虽然不搞国际关系,但他点透了巴以问题的核心

2023-10-14 12:00     观察者网

【视频/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沈逸】

大家好,欢迎来到本期逸语道破。今天我们讲一讲巴以问题。

现在在巴以问题上,很多时候网络空间总是向我们提供了一个背后具有认知博弈色彩的话语框架,有点像姜文那部著名的电影《让子弹飞》中那个县长出城剿匪的经典场景:

经过一轮博弈之后,县长跟黄四郎终于答应出城剿匪,在誓师仪式上,师爷除了一上来就念诗"大风起兮云飞扬"之外,后面还有一段话论证出门剿灭张麻子的重要性。说张麻子必须要缴,为什么?他说"你想你带着老婆出了城,吃着火锅还唱着歌,突然就被麻匪劫了,所以没有麻匪的日子才是好日子"。

对于以色列在这次危机发生之后的文宣来说,他尝试构建的就是这样一个场景--在美丽的地球上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叫中东,中东有一块美丽的地方叫巴勒斯坦,巴勒斯坦有一块美丽的地方叫加沙,加沙边上一块美丽、安静、快乐的沙漠里,大家在开音乐会,突然之间一群人冲进来不分青红皂白,见人就杀,见人就砍,极其血腥没有人性,他们都是恐怖分子,摧毁了我们美好安静的生活,它就是人类的公敌。

那事实是不是真是这样呢?

这里需要提到一下鲁迅,虽然很多时候鲁迅都是"我没说这句话",但下面这句鲁迅的确说过。在一篇名为《无花的蔷薇之二》的文章中,鲁迅写道:"墨写的谎说,决掩不住血写的事实"。

这篇文章的背景是在刘和珍君案发生后,但更多的是在1840年以来,中国处于外来殖民者压迫的大背景下所讲的一段话。其中还有这么一句:

"如果中国还不至于灭亡,则已往的史实示教过我们,将来的事便要大出于屠杀者的意料之外--这不是一件事的结束,是一件事的开头。墨写的谎说,决掩不住血写的事实。血债必须用同物偿还。拖欠得愈久,就要付更大的利息!"

中国以前有句话叫"一语成谶",迅哥儿他自己可能不搞国际关系,但是现在我们看到中东问题的核心,这次哈马斯袭击背后真实的问题--巴以问题,从它的历史源流和脉络上来讲,还真就这么回事。有人试图用武力,用屠杀,用看上去没有使用武力但恶毒程度丝毫不亚于武力的封井水、迁人口、硬性强拆等方式,在事实上夺取别人家祖传的土地,这就是巴以问题延续到今天变得越来越复杂的原因。

当然有的时候你会发现虽然说中东历史很长,但是有赖于发达的互联网,今天有几张图片可以帮助大家很好地去看一下。

哈马斯袭击以色列以后,西方国家开始在地标亮灯表示支持,首先是意大利罗马的提图斯凯旋门打了标志以色列的大卫星灯光支持以色列。提图斯凯旋门纪念的是谁呢?是罗马帝国时期的皇帝提图斯。罗马皇帝提图斯死后,凯旋门是为了纪念他的功绩,什么功绩?他攻陷并且摧毁了一个名为耶路撒冷的城市。

提图斯凯旋门上打上了象征以色列的六芒星(图片来源:网络)

对,就是今天以色列犹太人心心念念讲的犹太人的永恒首都耶路撒冷。提图斯终结了犹太人大起义,自此犹太人被赶出巴勒斯坦地区,形成所谓的犹太大流散。意大利今天是在纪念镇压犹太人起义的凯旋门上打上犹太大卫星的标志,实在是讽刺。

另一个国家也做了同样的举动--德国。德国在柏林勃兰登堡门上打上了大卫星的标志。在20世纪30年代,纳粹在德国兴起的时候,勃兰登堡门上挂着的是巨幅的红底万字旗,是纳粹主义在德国走向巅峰的一个标志。

图片来源:网络

今天这两个国家用这种方式表达对以色列犹太人的支持,实在是非常地廉价、轻浮,而且非常地不负责任。这种廉价轻浮和不负责任弥漫于西方发达国家今天的政客和政治精英群体当中。除去历史上复杂的纠葛,这种轻浮和不负责任,是导致巴以问题越积越厚,迟迟得不到有效解决的重大影响因素之一。

中东巴勒斯坦问题在近代的由来很多人都已经讲到,说白了,问题的本质就是西方的殖民主义者看上了奥斯曼土耳其的阿拉伯领土。他们将阿拉伯领土从奥斯曼土耳其分离出来,为了保障对于领土的掌控,他们非常清楚要避免单一阿拉伯民族主义的介入,避免阿拉伯人意识到要建立一个符合西方民族主义定义的单一阿拉伯国家。

所以他们祭出了两招,第一招是塞入人造的民族主义,虚假地把阿拉伯族群切割开,美其名曰用世俗的阿拉伯主义反对伊斯兰教的召唤。第二个就是把阿拉伯族群拆散,强化逊尼派和什叶派的矛盾。但无论如何你们是一家怎么办?那就把犹太人引回巴勒斯坦人为制造矛盾,确保能够分而治之。

今天的巴以问题源于1947年的两国方案,这一方案的领土划分不公平不正义,这种不公平和不正义最终转化为以色列建国后爆发的历次中东战争,而在战争中欧美国家都站在以色列一边。随后在不那么漫长的历史岁月当中,以色列人用武力,或者非直接武力的暴力在做一件事儿,就是不断扩大犹太人定居点,不断压缩巴勒斯坦人的生存空间。这种扩大和压缩没有任何正义性可言,依靠的就是欧美发达国家对于以色列的偏袒。

甚至到20世纪80年代更加地狱笑话的事情发生了,因为看到了咄咄逼人的法塔赫的兴起,所以以色列有一部分人萌生了在巴勒斯坦内部扶持一支特殊的力量跟法塔赫进行对抗的念头。于是他们扶植了一个有点年纪的残疾的穆斯林,他组织了一个慈善网络,帮助穆斯林民众,这个人的名字叫亚辛,他就是今天哈马斯的创始人。

哈马斯创始人、精神领袖亚辛(图片来源:网络)

这段历史告诉我们,以色列跟哈马斯的关系在相当程度上复刻了美国和本·拉登以及基地组织的关系,用一种轻浮的工具主义的,同时又自以为是,动不动就认为一切尽在掌握的方式,无所不用其极,耍小聪明试图要多吃多占,从两国方案到以土地换和平的方案都是如此。自己作恶还不允许别人还手,说别人是恐怖分子,然后根本不反思如何化解矛盾,完全是在无能狂怒,用一种不负责任的方式宣泄自己力量,最后形成一个近似于无解的死循环。

我其实原本不太准备做一期这样的视频,因为做这种视频需要去接触很多这方面的材料,中东地区的很多材料看了以后是会让人抑郁的,那种有理讲不清的无力感。如果你有真正意义上的共情能力的话,你就会觉得这种低烈度但持续不断的仇恨和矛盾是一个无解的重压。但最让人愤怒,也最容易导致人抑郁的,就是当你看到他们付出这么多代价,并不是让某个大的群体获得了什么收益,只是让少数人用其他人的鲜血生命和幸福去实现了自己的一些诉求。这个是非常让人不爽的一件事情。

当然了讲到巴以那就要讲到美国的中东战略,美国中东的退出战略,最早是奥巴马政府希拉里克林顿当国务卿的时候,他当时提了一个概念叫"重返亚太"后来特朗普时期再到拜登时期,拜登刚上来之后还跑到瑞士日内瓦见了普京,大家还握了手。当时还有说法,说现在的中美俄有点像20世纪70年代的中美苏,区别是中国变成了当时的苏联,美国跟俄罗斯可能进行历史性的和解来对付中国。

拜登和普京的握手(图片来源:网络)

这个跟我们讲的中东退出战略有什么关系?当美国提出重返亚太的时候,其实它就隐含着一个问题,就是中国的力量崛起之后,美国在亚太原有的力量已经不太够用了,这个时候美国需要集中更多的力量去对付中国。

所谓集中更多的力量,其实有两个办法,第一个办法美国自己拿出更多的额外的力量,去搞出更多的东西,然后压到中国这边来,赢得对中国的战略优势。当这种办法做不到的时候,那就是第二种方法,很简单,10个瓶子9个盖,现在要换个瓶子盖就需要把一个瓶子上的盖子挪过来,这意味着美国需要在世界范围内各个地区之间实现力量的重组。

可事实是美俄关系并没有改善,反而变得更糟糕。所以美国就不可能把在欧洲的力量撤出来来对付中国。那美国另外一个想到撤出来的地方是就是中东,中东这个地区在美国是有特殊意涵的--如何在撤出力量的情况下同时保障美国在中东地区的战略利益呢?美国就想到了两种方案,第一种仅仅理论上存在,但美国人从来不接受,那就是美国放弃中东,先真正走开,等之后问题解决了再回来;第二种则是美国可以离开中东,但不会因此失去中东,因此需要找到合适的方法在中东形成一个稳定的战略区域,为西欧提供能源,成为美国放心的地方,还不让中国势力渗透。

所以历届美国政府就开始基本上按照这个思路,至少奥巴马和拜登这两届美国民主党政府都按照这个思路开始去寻找他们的解决方案。

从小布什时期提出大中东民主计划,希拉里克林顿虽然是奥巴马政府的跟小布什不对付,但是基本上延续了小布什的大中东民主的基本逻辑,这个逻辑是如果中东地区出现一批被认为采取了符合西方国家要求的民主政治制度的国家的话,他们就不再是美国的敌人。

那么如何做到这一点呢?小布什采取的办法是军事征服,冲进去摧毁伊拉克的军事力量,然后进行战后国家重建,这被证明是一场灾难。希拉里克林顿找到了另外一条办法--互联网自由。互联网自由就是通过互联网以及社交媒体,让中东这些国家老百姓自动地走上街头发生革命,把这些不符合美国要求的专制独裁的人通通都推翻掉,然后引入美西方国家的多党竞争和票选制度,建立起一套民主的政治体制。

"阿拉伯之春"让众多阿拉伯民众和所在的国家陷入"寒冬"

这些民主化以后的中东国家在政治观念意识形态价值上更加认同美国,同时在对外战略上紧密地跟美国走在一起,美国从此可以在中东不投一兵一卒,而他们心甘情愿地跟着美国走,这是互联网自由战略的整体想法,这一战略不仅有理论支撑,甚至可以得到数据的支撑。

但是实践后就出现了一个问题,所有民主化的中东国家立刻发生了伊斯兰组织的抬头。原因很简单,希拉里克林顿为代表的这批美国精英对于中东地区的历史一无所知,世俗化和宗教化这两股力量在相当长一段时间一直在斗争,而中东国家的世俗化进程主要是由被西方国家认定为专制独裁的军人和强势的世俗政客所推进的,而维系中东国家底层社会稳定的仍然是以穆斯林兄弟会为代表的阿拉伯民间社群网络。这些民间社群网络在社会的底层,提供了政府无法提供的公共物品,让底层阿拉伯民众得以生存下去。

那如果大家投票去选,一边是操着一口流利英语,说些我完全不知道概念的漂亮的政客;另外一边是说一腔土话,昨天他们所在的组织刚刚给了我一块面包,让我饱餐了一顿免于挨饿的候选人?假如你是一个阿拉伯民众,你选谁?

所以带来的结果就是美国推动的互联网自由,在政治结构上和价值观念上动摇了原先的世俗强人政权,却导致了一波传统伊斯兰教政治势力的反弹。这波反弹摧毁了美国在冷战时期形成的阿拉伯地区战略稳定架构当中的一根支柱。1979年伊朗爆发伊斯兰革命,成为什叶派的原教旨政教合一的国家,伊朗的坚定反美使得美国需要扶持一个逊尼派的地区强国制衡伊朗以及什叶派在中东的扩张,而这个国家就是伊拉克。而这一支柱在2003年被美国亲手摧毁了。

伊拉克被摧毁后,中东地区仅剩的逊尼派强国就是沙特阿拉伯了。尽管沙特富甲一方,但在硬实力上无力对抗伊朗,因此美国就想到能不能通过美国给予沙特一些条件如安全保障、军售出口乃至民用核设施等,推动沙特与美国在中东的天然盟友以色列和解,实现力量联合对抗美国中东战略中最大的敌人--伊朗。

美国这种丝毫不考虑中东地缘及宗教环境,只考虑自身在中东地缘政治利益推动沙以和解的做法就好比打扫房间时从一大摞书的底部直接抽出我想要的那本,至于摞在上面的书直接倒下来一团糟也无所谓。

美国在中东的政策就是如此,包括推动埃以和解的《戴维营协议》也是一样,埃及也是在美国的利诱和收买下所签订的。对于美国来讲,协议签完了就由双方执行就好了,我的任务就是把你们拉到谈判桌上按着你们签字就完事了。但其实启动一个进程后是需要落实的,而没有推动落实的结果就是你的这种启动变成了一种扰动。

美国总统卡特推动签署的《戴维营协议》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总看到一个矛盾的现象--美国一推动和平进程,中东地区立刻就乱。

伴随时间的流逝,给我一个特别深的感触,这届拜登政府做事情的风格真的非常像袁绍--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就看到一点蝇头小利比如明年选举可以加三票,就扑上去就一定要做,哪怕会带来巨大的祸端。如果真想解决巴以问题那就真正推动双方的对话,必须抱着功成不必在我的心态,做出一些实体性的贡献。然而现实情况是美国就闭着眼睛想,最好5分钟之内你们把东西给签完了,然后他就拿了张纸说,你看我带来了和平,给我诺贝尔奖,明年大选给我投票。就像张伯伦的慕尼黑协定那样。

有人说,因为哈马斯的行动,沙特跟以色列所签订和解协议告吹了,退一万步讲,即使沙特跟以色列签了这个协议又如何?沙特在外交上承认以色列本身就是一个交易,包含美国对沙拉沙特阿拉伯的安全保障、武器出口,乃至民用核设施出口,这每一条都是要落地的。然而美国有能力让这些条件落地吗?

美国政府能保证在这些项目落地的过程中,尤其是明年大选期间共和党不会以此来抨击拜登的中东政策吗?而一旦受到抨击有失去选票的风险,拜登政府还能真正落实这些项目吗?既然不能保证,那沙特阿拉伯在没有拿到这些条件的前提下还会继续承认以色列吗?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哈马斯这次对以色列的袭击在无形之中让拜登政府解决掉了一个更大的风潜在风险,这个风险就是让大家未来可能看到的,由于拜登政府的无能和无力,导致整个和解协议的执行半途而废,这将地区引发更大的动荡与波折。

今天在看待中东地区局势巴以问题尤其是哈马斯这一波的矛盾的时候,经过一个网友的提示,我看到了一条冷知识,中国给中东地区给加沙地带去了什么?至少有一样东西是确定的,中国带来了太阳能电池板。

中国生产的太阳能充电板成为了封锁中的加沙重要的电力来源(图片来源:网络)

当中国绿色能源发展起来了之后,全世界太阳能板的价格被中国的崛起内卷到几乎腰斩。以前别人总是说中国由于产业发展把新技术产品的价格打低是一件很糟糕的事,导致大家没有钱赚,但是回到绿色能源上,如果每块太阳能电池板都是高价,搞绿色能源意义何在?

然后我们看到了加沙地带最大的一个儿童医院,它的楼顶上面铺满了电池板,有了这些相对廉价的太阳能电池板的支撑,儿童医院才能够在以色列的全面的封锁,尤其是对电力管控的情况下幸存下来,使这些小孩子在医院里能够得到最起码的人道主义救助。然而2023年4月份的时候这家医院中间有一部分被以色列攻击的时候炸坏了。

而1967年之后,凭借在战争中取得的巨大优势,以色列在加沙地带的居民点扩张过程中,采取了一套极其令人不齿的,具有显著人道主义危害性的扩张方法,这点几乎是毋庸置疑的。

有人描述了一幅这样的场景:一个楼层里面有两户人家,有一户人家冲到对面去把大门卸掉,然后慢慢地把客厅占了,把别人的卧室占了,然后住在这个房子里面,原来的那户人家只能挤在厨房卫生间,结果闯进来的人用一面玻璃幕墙给你隔开,开始在里面蹦迪,还举行了国际蹦迪大赛,名为爱好和平,世界自由。

你是被隔离挤在厨房卫生间里的那户人,你怎么办?你报警警察来了训两句,警察走了继续蹦迪,你被吵得神经衰弱,小孩生病堵在里面出不来,外面心情不好给你把水电全断并且还告诉大家他家水电是我给的。你气不过,拿着砖头出来跟他拼命,他就说恐怖分子来了,直接报警把你家拆了,你能接受吗?

我们无法在抛开历史过程和场景去讨论哈马斯挟持平民为人质的行为,我从不认为这样是对的,但我相信大家会找到一个正确的场景去认识和理解这件事。

不说在中国,今天中国的舆论场上的网民的态度非常有趣,你看全球范围,美国欧美国家不是铁板一块,准确的说是对巴勒斯坦人民的同情是广泛存在的。然而欧美国家对于以色列的支持很明显具有精英主义资本和政治权力加持的倾向和特点,甚至欧盟已经开始在给X这样的社交媒体平台传话,要求移除所有虚假信息和翻译内容,就是但凡展示以色列野蛮暴行的照片,统统不予展示,要构建一个有利于以色列的环境。

欧盟这样做当然是可以理解的,欧盟需要为他们的祖先赎罪,他们的祖先是认认真真执行过排犹和反犹主义的,甚至有些精英也许追溯到他们的祖上,就是通过劫掠犹太人的家产为自己家族完成资本的原始积累的。然而,这些广义的社会排犹行动,欧洲有清算过吗?有发挥他们先进发达的科技,把他们的祖宗谱系一点点捋清楚吗?很有意思的是,整个中东阿拉伯地区,尤其是巴勒斯坦区,为什么最终被选定为犹太复国主义者,试图重建家园的选址?除了所谓《圣经》的规定之外,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当地的阿拉伯人在当时全球范围对犹太人是最友善的,是最包容的,而反犹最凶的恰恰是欧洲。

历史是极其具有讽刺意义的,恩将仇报,柿子拣软的捏,抱定一根粗腿之后,将自己的痛苦作为对别人作恶的资本等等一系列,这些不是那么美好的,甚至是负面的行为模式,在巴以冲突中都得到了明显的复刻。

当然对于这件事情,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不同的看法和立场,但前提是你希不希望巴以问题得到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有效解决?如果想有效解决,决不能用一种接近于种族屠杀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种族屠杀有很多种,一种是在物理上把它全部杀光。另一种办法是就像以色列对于加沙地带采取的长期围困措施一样,就是让巴勒斯坦人在原来的家园上陷入到一种事实上不宜居的状态,让你自己走开。

当然我们现在要注意的是解决方案也有,那就是两国方案,就是切实推动独立的巴勒斯坦建国。同时对于普通民众、网民在用各种方式参与讨论,去进行思考的时候,也务必找到自己准确的定位,希望这种定位能够经得起历史的检验,能够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能够用自己的方式在此过程中参与式的观察,给人类命运共同体未来美好的发展做出自己相应的贡献。

冲突爆发以后再一次感到我们的先辈给我们创造了一个和平安定的环境,我们习以为常的,甚至觉得并不起眼的和平美好的生活,在巴以冲突的衬托下显得是如此的难能可贵。因此我们更加有理由去珍惜当下的生活,谢谢大家,今天就讲到这里。

今日关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