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约要没收中国资产中俄战舰集结,吹响反霸号角,印度剑指英国

2024-07-15 11:07  头条

拜登再次放出狠话,用欧洲投资来威胁中国,为何说是一箭双雕的毒计?中俄舰队在广东湛江附近海域集结,以实际行动回应北约,双方的对抗已经不可避免?主动将中国推向对立面,吃亏的终究只会是北约!

拜登想要一箭双雕,威胁中国的同时重振选民信心

在当地时间7月11日晚间,美国总统拜登在参加完华盛顿北约峰会的闭幕式之后,又召开了一场个人记者会,这是他8个月来首次召开个人记者会,刚刚在北约峰会上炒作过的"中国威胁论",成了这场记者会的重点话题。

据美国《华盛顿邮报》报道,拜登在会上承认了"目前没有证据表明中国直接向俄罗斯提供武器",却声称中国"有提供其他协助",他威胁中国"不要继续支持俄罗斯",并声称,如果中国继续向俄罗斯"提供帮助",欧洲国家将会减少其对华投资。

这番发言的内容并不令人感到意外,因为拜登政府很早就开始讨论限制美国企业对华投资的相关事宜,欧洲方面也传出过类似的风声,有欧洲跟随美国出台对华电动汽车关税政策的前车之鉴,一旦美国采取投资限制政策,欧洲方面必然会进行跟进。

类似中国支持俄罗斯这样的论调,在拜登个人记者会之前的北约峰会上也已经强调过很多次,甚至还被写入了今年的北约联合公报之中,美国用中俄关系做借口,以中欧关系为筹码,对中俄进行绑定来讹诈中国,是大多数人都可以预料到的局面。

只不过,这样的话在北约联合声明之中说出,和在拜登个人记者会上说出,意义可谓是大不相同,北约在名义上是一个集体,北约的欧洲国家们同美国一起作出声明,还能够体现出美欧之间的盟友共识。而现在,北约议程中没有提到欧洲将会削减对华投资,欧盟方面也没有就此发表任何声明,拜登就抢先帮欧洲说出了这句话,拿欧洲来威胁中国,这只能体现出美欧在同盟之中的不平等地位,让人感受到美国对欧洲的掌控。

而这很可能也是拜登的目的之一,在威胁与讹诈中国的同时,拜登也需要向外界展示自己的领导力。

在6月27日的美国总统候选人第一轮电视辩论中,拜登以迟钝的表现和语无伦次的发言彻底败给了特朗普,并深陷舆论漩涡,有关质疑拜登身体状况与精神状态的言论在美国社会层出不穷,甚至一些民主党的议员都开始公开支持拜登退选,这让希望竞选连任的拜登处境十分不妙,这时候他需要向外界展示自己可以团结盟友,可以领导美国。

在北约峰会之后特地开这场小会,强调一遍北约峰会上提出的所谓"中国援助俄罗斯"问题并以此为借口来威胁中国,展现出的是拜登能够继续领导美国与中国对抗;而是用欧洲盟友的利益为代价来威胁,则展示出了美国对欧洲的绝对掌控,以此来提醒美国社会,在俄乌冲突这场拜登亲自主导的冲突爆发之后,欧洲已经彻底沦为美国傀儡,可以随意被美国当做筹码来用作与别国的外交竞争。

彭博社就在拜登的个人记者会之后评论称,在两周前的灾难性辩论后,拜登及其团队一直在努力消除外界对于拜登年龄和能力的质疑,这场记者会上,拜登试图利用展示自己的"强大领导力",来证明他已经准备好与中国打交道。

由此,我们已经可以清晰地看出,接下来几个月时间里,拜登的政治路线将会以对华施压、挽回国内支持为主,中俄两国也将会被西方彻底捆绑,进行联合遏制。

军舰集结广东,中俄以实际行动回应北约威胁

面临来势汹汹,准备将中俄彻底绑定来进行讹诈与遏制的美国,中俄两国并未露怯,而是以实际行动强力回击了美国。

据新华社7月12日报道,根据年度计划与中俄双方共识,中国与俄罗斯两国军队将会于7月上旬在广东湛江附近海空域举行"海上联合2024"联合演习,俄方参演舰艇编队已经在7月12日抵达广东湛江某军港,双方参演兵力已全部集结完毕。

本次演习将以联合应对海上威胁为课题,主要目的是展示双方加强共同应对海上威胁、维护国际和地区和平稳定的决心能力,同时进一步深化中俄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这释放出了一个明确的信号,即中俄两国不会接受美国的威胁,不论美国打出怎样的牌,想将中俄两国绑定针对,迫使中俄两国疏远,两国都会维持正常的交流合作,并继续深化双边关系。

值得注意的是,在中俄两国举行演习的同时,美国所主办的29国联合军演"环太平洋联合演习"也正在夏威夷和珍珠港周边进行,该演习以击沉一艘4万吨级的两栖攻击舰为噱头,目标直指中国海军的大型两栖登陆舰与航母,中俄两国此时举行联合演习也可谓是以牙还牙。

由此来看,美国想将中俄两国完全绑定、对两国进行双重遏制,并不会顺心如意,中俄两国还会继续强化双边合作,共同抵御来自西方的无理迫害。

逼迫中国走向对立面,北约必将为此付出代价

时值北约峰会之际,中美如此针锋相对,也让国际舆论界诞生了一种论调,认为当前中国与北约之间已经成了对抗关系。

新加坡媒体《联合早报》在7月12日的一篇报道中就提出了"中国硬杠北约"的观点,其中指出,本届北约峰会对中国的强烈措辞,令观察人士普遍感到意外,并认为这是北约对华态度的重大转变;而中国的强势回应则表明现在中国并不怕北约,同时反映出中国对改善与美国及欧盟的关系不抱太多希望。该报据此认为,中国与北约的对立关系已经形成,这种态势将来将会持续。

美国媒体《纽约时报》也在7月12日刊登的一篇报道中分析认为,北约对中国的公开指责可能会强化中俄两国的合作伙伴关系,导致中国与北约更加对立。

这些论调中有一定的可取之处,在西方如此步步紧逼之下,中国对于美欧的信任恐怕真的已经丧失殆尽,对改善双边关系的预期也越来越低。

但将此描述为中国和北约的"对立",以"竞争"来掩盖一些现实问题,就有些春秋笔法的嫌疑了。实际上,在所谓的"中国杠上北约"过程中,中国全程出于被动,是北约一再违反自己的地域限制与"防卫"性质,以扩张姿态挑衅中国,让中国出于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不得不和北约"杠上"。

归根结底,不是中国要和北约"硬杠",而是北约主动要与中国对立。

在将来,北约也必然会为此而付出代价,在如今这个全球经济低迷的时代,北约想要真正同中国对抗,以减少对华投资、构建关税壁垒等方式来威胁中国,意味着北约的美欧国家们,需要重构一个脱离中国的全球产供链,其中沉重的经济代价,会给北约带来严重的反噬。

在军事层面上,北约也面临着制造业空心化、装备换代困难的问题,强行以军事同盟的压力来遏制中国,最终只会陷入军事力量此消彼长的窘境。

这也是此前很多北约欧洲国家反对北约亚太化的主要原因,但如今在美国绝对掌控北约的情况下,这些顾虑都已经被抛诸脑后,北约逐渐沦为美国遏制中国的一柄工具,长此以往,当反噬降临时,包括美国在内的所有北约国家,都将为自己的傲慢付出代价。

与此同时,印度则瞄准其前宗主国英国"开火"。

印度与英国这两个国家,是非常有渊源的,历史上英国是印度的"东家",印度则是英国的殖民地,中印边境如今争议的"麦克马洪"线,就是英国殖民者留下的。虽然印度如今仍是英联邦国家的一员,但独立几十年,且GDP超过英国,并取代其"世界第五"的位置后,印度在英国面前,已经没什么紧张感了,甚至表示英国联合国"五常"的位置,也该让给自己,因为如今的印度,比英国更有资格坐这个位置,为国际社会办更多的事。

在最近进行的两国自贸谈判中,印度再次警告了英国。据观察者网报道,7月11日,印度商工部长戈亚尔称,印度对与工党新政府达成自贸协定持乐观态度,但同时警告英国不要"拿枪指着我们的脑袋",即对重新开始的谈判强加最后期限,英国前首相约翰逊,已经吃过这样的苦头。对印度来说,任何协议都必须"公平、公正和平衡"。对此怎么看?我们聊三个话题。

第一个,英国在印度面前已失去优越感。

虽然英国是印度的"前东家",但如今的印度GDP位居全球第五,高于英国;军事实力排名也长期位居世界前五,也高于英国;在政治影响力方面,英国早已不是当年那个"日不落帝国"了,如果不是把美国的大腿抱得紧,恐怕维持中等强国的地位都不容易。也正因为如此,在英国面前,印度的头抬得越来越高,而在印度面前,英国已彻底失去了往日的优越感。

我们拿印英与美国的关系作比,就可以看得十分清楚。印度如今是美国主要的拉拢对象,因此获邀出席G7峰会时,印度总理莫迪能够站C位,但时任英国首相苏纳克只能"靠边站"。俄乌冲突爆发后,如何应对俄罗斯,西方国家都得听美国的指挥,英国更是被美国弄成了军援乌克兰的"打手",一直在前面当突破者。

与英国不同的是,印度不谴责俄罗斯,美国不责怪;西方制裁俄罗斯后,印度大量从俄罗斯引进石油,美国也不责怪。这样的事,放到英国身上试试?你看美国会是什么嘴脸?当年美国要求约翰逊政府"排除华为",约翰逊拖了两个月,最后不得不照做,因为美国明确表示,不按自己说的做,将停止情报共享,停止军事援助,甚至有可能将英国赶出北约。

第二个,两国自贸谈判印度已占据优势。

英国"脱欧",看似十分洒脱,终于摆脱法德的夹击,获得自由了。但是,英国并没有做好准备。脱欧后,与美国的自贸协议至今没有签署,与欧盟国家也成了死对头,因为在政治上追随美国遏华,中国市场也基本对英国关上了大门,再加上政治动荡和疫情的影响,英国经济不仅处于下滑通道,而且还是大幅倒退,踩不住刹车。

在这样的背景下,8年换了6任首相,但一个比一个不靠谱,都找不准对症的药。

而纵观全球市场,如今也只有印度是英国的"救命稻草"。印度有14人口,经济实力也达到世界第五,英国有成熟的技术,莫迪想提振"印度制造",双方在自贸方面,是有得谈的。但是,英国自恃是"东家",想在印度面前居高临下,拿到更多利益,逼印度签"不平等"条约,当年约翰逊政府就是这样做的,哪知道印度根本就不买英国的账,直接搁置谈判,从双方现状来看,更为着急的一方,显然是英国。

所以,本轮自贸谈判前,印度先给伦敦"打预防针",让英国不要再犯那么幼稚的错误--印度是大国了,英国得平视大家才有得谈。

第三个,斯塔默刚上任就遭当头一棒。

英印两个国家有一点一样,都是刚刚结束大选,所不同的是,印度是莫迪连任,英国是斯塔默新上台,成为8年之内的第6位首相。一个稳定,一个动荡,从这件事上就可以很得一清二楚,而英印之间的自贸谈判,已经先后经历了3任英国首相,分别是约翰逊、特拉斯和苏纳克,斯塔默是第4位。

上面也说了,只所以谈不拢,是英国总想"恃强凌弱",但英国没搞清的是,现在位置已经倒过来了,自己才是"弱势"的一方,英国内心对此根本适应不了。

此次谈判重启前,印方称"不要重蹈前首相约翰逊的覆辙",等于是对斯塔默当头棒喝,在移民、关税等关键问题上,英国不让步看来已经行不通了,对印度,英国如今已经没有资本强硬,这就是尴尬的现实,斯塔默看清了吗?更加有意思的是,英国此前还一直对中国"强硬",但中国压根不搭理,已经不屑带你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