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4天后,招商银行、中信银行、浦发银行、光大银行、华夏银行、民生银行、广发银行、平安银行、渤海银行、浙商银行、恒丰银行11家股份行亦跟进调整人民币存款利率表。根据上述银行公告信息可知,活期和两年期、三年期、五年期定存有5-15个基点的下调,与大行调整幅度保持一致。
未来银行存款利率还会继续下调吗?业内人士普遍认为,答案是肯定的。中金公司研报认为,未来1到2年存款平均利率仍有约20个基点的进一步降息空间(不包括此次降息),主要逻辑基于2020年以来银行贷款利率已下行超过2017年的低点,而存款利率2020年基本持平,仍高于2017年水平约40个基点;其中约15个基点为存款定期化的影响,25个基点为存款利率上行导致。此番11家股份制银行下调存款利率后,预计还会有许多中小银行陆续跟进。
银行存款利率轮番下调之后,让贷款利率降息的可能性变得越来越大。6月13日,央行下调了7天期逆回购的利率,这是2022年8月以来的首次下调,根据以往经验,这通常是贷款利率下调的先兆,种种迹象表明,最近的贷款利率(LPR)有可能在时隔9个月之后再次降息。
据三联生活周刊分析称,当前国内的银行利率创下历史新低,很容易让人想起曾经的日本。日本为了刺激企业投资,长期实施零利率,甚至一度采取过负利率。但即便如此,也没能有效提振企业投资,核心原因在于,由于实体经济缺乏足够的投资机会,日本企业宁愿将资金拿去还债,修复资产负债表,由此带来的回报也比扩大投资要强。对于今天的中国经济而言,在利率创下70多年新低之后,也需要警惕日本曾经出现的流动性陷阱。
我国存款利率创下历史新低,还有一层含义在于,希望能够借此刺激民众消费。一直以来,中国经济的消费不足,高储蓄率被视为拖累消费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很多专家看来,因为中国老百姓太爱存钱,所以导致消费不足,去年就曾经有专家表示,如果老百姓把三分之一存款拿出来买房,中国经济就能够顺利恢复了。
但是,在中国经济需要消费发力的时候,老百姓变得比以前更爱存钱了。疫情之后,由于民众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增加,预防式储蓄大幅上升,去年全年的新增储蓄大幅增长了8成,其中很多都流向了长期限的定期存款,因为定期存款能够提供相对较高的利率。所以,这一轮银行下调存款利率,中长期固定存款利率下调幅度最大,可以看出也是极富针对性,就是希望能够将中长期存款能够从银行账户挤到消费市场。
对我们意味着什么?民众:爱储蓄原因不在存款利率高低
对储户而言,降息之后钱无法在银行"躺赢"了,他们的存款利息收入正变得越来越单薄。前几年,很多银行大额存单年利率高达3.5%以上,不少市民把积蓄投入其中就可以实现"躺赢"。但随着定期存款利率和大额存单利率的持续走低,与之相比,理财产品的收益优势开始逐渐凸显。
不过,据嘉兴日报记者调查发现,随着人们理财意识的提高,不仅是活期存款、定期存款,还有通知存款、协定存款。各种存款利率的下调都受到了储户们的广泛关注。安全性是很多人选择存款方式的首要考量。在市民王妙可看来,定期存款是最为安全的存款方式,她将自己储蓄的绝大部分都投入到了定期存款中。"当时买定期存款的目的,主要是防备不时之需,利息高一点还是低一点都没有太大关系。"
与王妙可持有同样观点的储户不在少数。市民冯禹表示,不管是活期还是定期,他都会存,但是主要以活期为主。因为相对而言,活期更为方便。尤其是对于存储额度不大的储户而言,活期存款相较定期存款,利息没有太大差距,但是可以随时支取,灵活机动。在他看来,随着三年期、五年期定期存款利率的下调,活期存款存取灵活的优势就更加明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