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祭东岳仁圣宫之所以能够迅速发展成为广泛参与的道教民俗,一个重要原因是张留孙、吴全节等人受到了元朝历代帝王的尊崇,他们创立的玄教在当时极为盛行,因此得到了元朝宫廷和达官贵人的直接参与。历史资料提到,"东岳庙位于北城齐化门外二里许,由天师宫的张上卿发起建设,后来由吴宗师一力完成。有翰林学士赵孟頫子昂奉敕撰写的《张上卿道行碑》,在庙中树立。庙宇内的神像精美绝伦,为都城的一大景观。其巧夺天工的设计,超出了常人的想象,堪称一代绝艺。"
东岳庙内的神像之所以远近闻名,是因为这些神像出自元代最著名的塑像大师刘元之手。元仁宗曾下令,未经特许不得请刘元塑造神像,而东岳仁圣宫能够请到刘元主塑,显然与张留孙、吴全节在大都的巨大影响力,以及元廷的支持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不仅扩大了仁圣宫的影响,也激发了大都民众的宗教热情,从而促进了相关道教风俗的产生和发展。另一方面,东岳仁圣宫地处元大都齐化门外,位于交通要道上,吸引了大量的客商在此停留,南北交汇,形成了繁荣的市场。东岳仁圣宫因为有地利之便,香火更是格外旺盛,信众日益增多,逐渐形成了习俗。这或许也是当初张留孙选择在齐化门外建庙的原因之一。
从形成时间上看,元代东岳仁圣宫的道教民俗始于宫观落成的至治、天历年间,比元初兴起的"燕九节"晚了将近一百年。但由于上述种种因素,这一宗教活动迅速发展,民众参与也越来越广泛,影响力反而后来居上。史料记载:"每年从农历二月起,前来烧香的人络绎不绝,到了三月,烧香祈福的人数日益增多,尤其是三月二十日后,道路上到处都是前来许愿的男男女女。
掸尘会是民间香会参与的大型民俗活动!
"掸尘会"是一个以民间香会为主要参与者的大型民俗活动。据《宛署杂记》记载,每逢东岳大帝的诞辰,也就是三月二十八日,民间各地的香会组织会聚集近邻,每月收取一定的费用,由会头负责管理。到了庆祝的日子,他们会准备鼓乐幡幢,头戴方寸纸,称为甲马,群起迎接。妇女们也有自己的香会组织,参与同样的活动。这一天,前往寺庙的人络绎不绝,祈祷参拜的声音震天响,甚至有信徒一步一拜地前往,被称为"日拜香庙"。
《帝京景物略》中也提到了东岳大帝诞辰时的盛大庆典。届时,香客们会抬着八抬大轿,内置东岳大帝圣像,前有旌旗鼓乐导引,后随凶神恶煞的判官,以及披枷戴锁的"罪人"。再后面则是参与其事的其他香会成员,身穿彩衣,边走边演,所经之处,观者如堵。
从这些记载中可以看出,到了明代,东岳庙的"掸尘会"民俗已经发展成为一场规模宏大、几乎全城共襄盛举的庆典活动,展现了当时民间信仰活动的繁荣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