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战考研女生:从顶尖985到普通211,因老师迟到想退学(3)

2022-10-18 10:52  今日头条

虽然我是被动选择的这所211学校,但我发现遇到人生困顿的状态,应该想想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有时候不是没有成功,而是对成功的定义本身是错的。好高骛远的时候,人特别容易觉得自己怀才不遇。

之前在北京看上去选择很多,但会因为看到同学们一个个在顶尖投行实习或在名校深造,就觉得自己非要扬名立万,不会考个公务员就满足。但现在我都没有完全放下这种攀比心,读博还是希望去个好一点的学校,但不会像以前,必须找一个比本科还好的学校。

退回家乡的过程,我还发现有自己的生活了。很多人从大城市回老家,某种意义上我跟他们差不多。高中跟我玩得很好的同学也都在老家工作,第一时间建了群约饭。在我不确定的人生中,她们成为了我确定的部分。

「约等于并不是真的等于」

陆梁,已就业两年,从复旦大学到上海大学

我是主动选择的。当时没考虑这在就业市场上意味着什么,冲着学科内容就去了。有上海大学来的插班生同学问我,你去那里干嘛?上海大学是211,复旦是985。爸妈不是特别理解,但也不深究,他们用一个叫"理想主义"的词形容我。

我是保送上复旦的,初中曾连着考了5次年级第一,但一上高中,数学和物理就开始吃力了,成绩落到全年级七八百名。印象中数学很少及格。被确定保送之后,数学老师算平均分已经不带我了,说我们这次月考除了某位同学,我们班的平均分要比隔壁班好。

我高中开始主攻生物竞赛。高二下学期拿到了全国中学生生物奥林匹克竞赛广西区第11名,在通过了复旦自主招生的千分考后,获得保送资格。当时同学们还不知道,直到学校把保送名单公示在三角架支起的木头红榜上。

本来一开始想继续选工科专业,但学工科一定得学数学和物理,再加上生物被戏称为"天坑专业",不好就业,我就改上了文学系,语文成绩一直还行,也还比较喜欢买书看书。读了之后,才发现我拼不过全国各地的文科尖子生们,考本校的研究生有点没把握。

社团学长之前考过上海大学的文化研究系,我也挺感兴趣这方面的内容。大学里我参加过校工服务队,做了对校工的生存情况调查,对我触动还挺深,想着要不我就在硕士阶段强化一下这方面的研究。当时在上海大学文化研究系主持工作的老师在业界非常有名,我很喜欢。从可行性上来看,它是我当时有把握考得上的。

资料图。图源东方IC

实际上刚就业的时候我还没太大感觉,复旦的知名度高,大家也会说本科才厉害,忽略研究生学校。这让我一度感觉,复旦本科加上海大学的文学硕士约等于复旦的文学硕士。

事后证明,约等于并不是真的等于。第一份工作是教培,"双减"失业的一年多里,我曾尝试考事业单位编制,考教师资格证,申请了一次博士,都没有上岸。

我硕士选的文化研究专业,算是自主设立的二级学科,在考编制时很难在系统里找到对应的,还需要各种证明。有时我嫌麻烦,看到要求最低本科学历,还是直接填了本科专业。申请博士再次体现出吃亏的地方。这个专业很少有人了解,当时被认为是跨专业,增加了一定申请难度。

今年4月,零收入一年多,我比较着急地入职了一所民办中职院校教语文,入职以来最少一个月到手只有2700多。女朋友觉得我当初的选择是走下坡路的,即便要关注那样的议题,也可以选择一个好的学校,比如说复旦的社会学,对于申请博士哪怕是考编制都会更有用,而不至于像现在这么辛苦挣扎。

上海大学没有硕博连读或者直博,如果想升其他学校的博士,硕士学历会吃亏,肯定不如7年复旦的学历。其实后来想想,当时如果有决心,可以继续读复旦的中文或者转到社会学。

我们复旦同一级的本科生大概100来人,30多个保研了,还有30多个出国留学,剩下的就业,男生去游戏公司,女生去影视公司,少数几个像我一样在国内考研。等我硕士毕业后,看他们的工作基本上都是要么大厂,要么进了编制,都是很好的工作。

如果说有逆向考研的同学,现在我会劝,还是得从现实就业角度多规划一些。(为保护隐私,文中人物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