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驾崩后,有两件事可以鲜明地印证这一点。
秦始皇突然死于巡游途中,赵高策划沙丘之谋,劝诱胡亥销毁始皇帝遗诏,取代扶苏,胡亥是什么反应呢?他直接说了一句话:"英主知臣,明父知子。父捐命,不封诸子,何可言者!"
这话的意思是说,父皇的安排是当然的事情。英主知悉臣下,明父知悉儿子。如今父皇去世,不言封赏诸子,我作为儿子没有多话的余地。
除开父皇,老师赵高是胡亥最信赖的人,他不可能对赵高说场面上的套话。能自然而然地说出这样的话,可见胡亥根本没有贪恋权力的政治野心,还有就是对父皇的忠诚,在他那里一直是毋容置疑、天经地义的事。
这样的一个儿子,这样的一种心态,在秦始皇病重期间,即便有机会去做手脚,这样的机会也根本不可能存在于胡亥的心中。
被赵高使用各种说法诱逼,终于伪造遗诏,篡夺帝位后,只二十出头的胡亥感到的不是兴奋,不是得意忘形,而是感到生命无意义。
他曾经感叹说:"人生在世,宛若乘坐六马快车驰过缺隙,转瞬即逝。"
心理如此之灰暗,如此之消极,可见秦始皇之死对他的打击有多大。他的父皇是多么的伟大,可当天下伟业大成时,却面临病痛的折磨,虽然到处寻药求仙,可到头来还是突然撒手人寰,死在了颠沛的长途之中。
另外,罪恶感也加剧了胡亥内心的消极情绪,虽然登上了帝位,但他却从至高无上的权力中找不到精神慰藉,一切只是加速了他的沉沦。
到后来,胡亥就像一个严重自闭的病人,不愿见人,不愿理政,用荒淫来麻痹自己,内心的苦恼只愿意对赵高讲,一切权力也全都交给了赵高打理。
野心勃勃的奸臣赵高之所以能步步得逞,干下那篡权亡秦之事,正是因为他紧紧抓住了胡亥本真的天性以及人性都有的弱点。
胡亥始终是一个孩子,他的内心始终需要一座精神大山,一种依靠。父皇驾崩之后,他几乎把全部的爱戴与信赖都移情到了跟他朝夕相伴的老师赵高身上。
胡亥本质上不是坏人,他从未将赵高看成坏人,即便李斯等人站出来揭赵高的画皮,他还是一如既往地信赖、维护赵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