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纵横管理咨询集团副总裁、营商环境专家孙连才对北京商报记者表示,民营经济的发展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是否健康、是否持续、是否长久的一个重要的方面。从2018年开始,国家层面不断出台鼓励民营经济发展的"1+N"政策体系,民营经济在持续的观望中逐步增强信心,敢于投资、敢于创新、敢于竞争的氛围逐步成为民营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向。
商事制度根本性变革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市场主体持续发展壮大的背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化过程中我国商事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作为国务院"放管服"改革的先手棋,2014年3月商事制度改革全面实施。注册资本实缴制改为认缴制、简化住所登记、名称自主申报等一系列改革举措有效降低了市场准入门槛。"先照后证""多证合一""证照分离"、全程电子化、注销便利化等改革大幅削减登记前置审批事项、有序精简涉企证照、有力压减登记环节,极大提升了注册的便利化程度。
如今,我国企业平均开办时间由改革前的1个多月压缩至4个工作日以内,注销平均时长由100天降至60天,简易注销则仅需20天左右。
改革以来,我国营商环境全球排名从第96位跃升至最新的第31位。开办企业便利度排名从150位之后大幅跃升至第27位。我国成为全球营商环境改善最大的经济体之一。
市场主体数量是考察区域营商环境的一个核心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区域经济的发展情况。武汉大学客座研究员唐大杰表示,改善营商环境是增强经济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只有在国际竞争中发挥优势,才能在全球化时代中站稳脚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