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错误"的抉择
孙权屈身忍辱向曹魏称藩,曹魏很多大臣都向曹丕庆贺,但刘晔却认为孙权并没有臣服之心,这次只是逼不得已才称藩。刘晔更建议曹丕乘虚领兵攻灭东吴,以绝后患,刘晔认为:孙权无故请降,肯定是有紧急情况,之前孙权袭荆州杀关羽,为了应对刘备的怒火,所以才请降。
孙权希望一方面可以避免我们出兵,另一方面可以向我们求援,让刘备分兵防备。现在天下三分,我们占有十分之八,吴蜀本来互相结盟,我们进攻一个,另一个就会救援。现在他们互相攻伐,是上天要灭亡他们,我们应该趁机出兵进攻吴国,这样一来用不了几个月,吴国就会灭亡。吴国灭了,蜀国就没有外援了。即使我们和蜀国平分吴国,蜀国也坚持不了多久。
可惜曹丕说什么,人家孙权来投降称臣,如果我发兵讨伐,这样让天下其他人会产生疑虑。而且曹丕不顾刘晔的反对,封孙权为吴王,为日后孙权称帝给了一个很好的基础。公元222年夷陵之战后,曹丕发觉孙权并非真心归附,便举兵伐吴,三路出师,结果却是徒劳无功。
三国时期为何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比较特殊的时期呢?因为有三方势力同时并存,从物理学上来说三足鼎立似乎是更加稳定的存在。所以鲁肃、诸葛亮这样的智者,早早就规划好了三分天下的局面,三方并存就很容易出现二打一的局面,也是各方都努力追求或者避免的局面。
刘备伐吴,许多人认为是三国一统最好的机会。假如当时曹丕听从刘晔的建议,出兵进攻吴国,这样蜀国在西,曹魏在东,吴国两面受敌,很难不被灭亡。吴国如果灭亡了,蜀国又能坚持多久呢?可惜,曹丕这样的公子哥,满足于孙权的表面臣服,等反应过来,陆逊已经击溃刘备,孙权的尾巴又翘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