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这种情况到了嘉庆晚年就变了,主要是随着皇四子绵忻的逐渐长大,绵忻相貌英俊,也很聪明很有才能,虽然年少却颇为老成持重,因此嘉庆逐渐开始喜爱绵忻,并在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时册封绵忻为瑞亲王,要了解比绵忻大了10岁的老三绵恺才不过被册封为惇郡王,比他还低了一级,可见嘉庆对绵忻是格外的喜爱。
而相比之下虽然道光也很有才能,但是通过历史画像可以看出来,道光的长相非常平庸,又干巴又瘦,完全没有帝王之相,据朝鲜使臣朴绮寿记载,道光面相凉薄,生性吝啬平庸,而绵忻年少有为通达事务,因此朴绮寿回国后曾报告朝鲜国王,认为绵忻很卓越,极有可能继承大统。
所以从这些资料可以看出来,不排除在嘉庆晚年他起了易储之心,诚然,在嘉庆四年(1799年)乾隆去世嘉庆亲政后,当时道光已经年满18岁,且深得乾隆和嘉庆的喜爱,而绵恺当时只有4岁,绵忻还没有出生,嘉庆当时肯定会选择秘密册立道光为继承人,并将密诏藏于"正大光明"匾之后。
但是随着绵忻的出生以及成长,嘉庆的想法就开始有了转变,所以很有可能是嘉庆晚年想易储,因此才会撤掉之前放于"正大光明"匾之后册立道光的密诏,这也就造成了后来王公重臣在"正大光明"匾后面没有发现密诏的原因。
而嘉庆就是在易储的过程中才突然猝死,导致了死后找不到任何关于继承人的密诏,要了解嘉庆此前身体还很健康,他不会想到自己会突然猝死,所以他很可能是想在去世那段时期完成易储的安排,不过很惋惜还没完成他就猝然而死。
那么问题又来了,既然绵忻已经得到嘉庆的喜爱,可他的母亲孝和睿皇后为何还会在群臣没有找到嘉庆密诏的情况下,对外宣布拥立道光继位的懿旨呢?
这一切还得从道光与孝和睿皇后的关系以及孝和睿皇后的人品说起,嘉庆的嫡妻最初是道光的母亲孝淑睿皇后喜塔腊氏,而孝和睿皇后最初只是嘉庆的侧福晋,嘉庆登基后她被封为贵妃。
但是在嘉庆二年(1797年)时,道光的生母孝淑睿皇后去世,当时的太上皇乾隆亲自指示嘉庆,在孝淑睿皇后丧期过后可册立孝和睿皇后为后,也就是说孝和睿皇后是得到乾隆首肯认定的,她的人品和气度自然不会太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