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中国乒乓球运动员被叫"帝国破坏龙"、"绝凶虎"后,有日本网络解说节目也给中国女排取了新名字:"亚洲最强实力,平均身高191cm的'中国之墙'"。
推特上大多数日本网民的发言看似也同意这一观点,但也有人分析指出,日本女排此前击败的捷克女排,其平均身高和中国女排差不多,但后者胜在"又高又快","除了高,中国队的力量也很强,还能捡到球。"
这提到的也正是近年来中日两国在排球打法上的差异。雅典奥运会后,中国女排开始走国际"高大化"路线,目的是跟上世界潮流。而受身高所限的日本女排,依然是适合亚洲人特点,注重技术的小灵巧打法。
但最初,由于"高大化"导致技术全面、快速多变的战技术很难实现,中国队员虽然个子高,但普遍单薄,力量弱,速度慢。中国女排一度陷入低谷,既抗衡不了力量型的欧美球员,又被技术型的亚洲球队压制,也面临着外界对"高大化"的质疑。
2011年,中国女排在瑞士女排精英赛上输给日本,外界普通认为是女排盲目跟风欧美导致技术丢失,一味追求高大的中国女排丢失了自己的特点。而日本女排一直延续了身材矮小队员的打法,快变进攻,防守顽强,曾经中国队小快灵的传统,被日本队活学活用。
面对媒体的质疑,当时的女排主帅俞觉敏表示,高大化对中国女排来说肯定是正确的,日本队有自己的技术特点,追赶日本队,关键还是要加强现有队员的技战术水平,加强一传和进攻的稳定性,不能完全跟着日本队的节奏走。
2013年年初,郎平接过中国女排教鞭,坚持走了"高大化"的道路,但同时也没有忽视队员的技术,磨出了朱婷、袁心玥等兼具体型优势和过硬技术的优秀球员。此后高大化路线和高快结合战术双剑合璧,成为了中国女排的主旋律。
不久前的世界女排联赛上,中国女排曾经1比3不敌日本女排。如今有着近似阵容的中国女排扳回一局,恰恰是因为面对日本女排快攻的特点,中国女排在发球性能上做出了高要求,队员在发球环节上不惧失误勇于冲击对手,积极的战术思路和执行,加上主力与新人的出色发挥,共同导演了这场提气的胜利。
两场比赛一对比,就足以证明一些日媒将日本女排的失利完全归咎于"中国女排身高压制"的说法属实是不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