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万张照片里的老人晚景:得知快去世主动拍遗照,怕照片“摄魂”

2022-09-27 15:01     今日头条

十万张照片里的老人晚景:得知快去世主动拍遗照,怕照片"摄魂"

"七旬爷爷跑遍800个古村为老人拍照,自费寄出3000张"词条引起热议后,我们联系了摄影师谭建华。在走访老人生活的16年里,他始终保持着紧迫感,许多场景、许多人,马上就要消失了,谭建华觉得必须记录下来,拍下一个时代最后的阶段。

他只拍80岁以上的老人,关注年代在他们身上留下的痕迹,比如脸上的皱纹,弯着的腰,驼着的背。许多老人经历过战争,操持过家族,却一辈子没拍过一张正式的照片。他们安静地生活在村里,只有节日和婚丧嫁娶日,年轻人才会回来。

谭建华拍的照片洗出来,邮寄到他们手上,老人会捧着看好几天,说"原来我长这个样子"。不久后,照片又挂在了老人早已准备好的棺材前。

古村在一点点消失,老人们也相继去世,如今,71岁的谭建华去村子的机会也越来越少。这些照片成为了他与老人之间唯一关联的物件和最后的念想。以下根据谭建华的口述整理:

刚开始关注湖南古村落时,我55岁,在《中外建筑》杂志社工作。每个村里都有古树、古桥、古井,我被"小桥流水人家"吸引。湖南的建筑特色多样,湘东有天井、堂屋,湘西以吊脚楼为主。那时我更注重建筑细节,慢慢我发现,有人出现的画面,才是村寨的活载体。

最早拍老人是在浏阳市桃树湾村,那里有一座刘家大院,有200多年的历史了。拍摄大院时,一个老人坐在门口,拿着水烟筒,在两个石牌之间抽烟。

那时还没有村村通公路,全是碎石路。许多零零散散建在山上的古寨,虽说有一两百户,但只有三五个老人住在里面。年轻人几乎都外出到长沙、广东打工,过去还种点玉米和红薯,年轻人走了有很多田也不种了,老人们就在家边种一些田,面积都很小。

湖南古村落中的古树与古桥。

我到过的老人家里,好多都是一贫如洗。屋里除了一个灶锅,房梁上挂着玉米,就是地上放的木柜子,木柜下面放着火盆,冬天老人和孩子盖着被子在里面取暖。他们看我是客人,就给我拿烤红薯吃。

2011年,我退休后,基本每年有三分之一的时间都在村里拍照,去过最远的村子离长沙市大概有600公里。我很少开车,坐过大巴、摩托、拖拉机,也经常徒步进村。有一年春节,我背着二三十斤的摄影器材,在大雪地里走了7个小时,去拍一个村庄的雪景。

2016年以后,村里基本上都通了公路,我年纪也大了,才开始频繁开车出行。就这样,16年下来,我总共拍摄了将近10万张照片。

在村子里独自行走的老人。

芷江县龙孔坪村,老人与孩子坐在火桶中。

刚开始拍摄时,许多村子的交通仍十分不便。

有许多村子我去过五六次,也有老人我拍过四五年,拍摄时间最长的是一位百岁老人。我知道她姓陈,已经记不清她的名字了,住在娄底市涟源市杨家滩,一个叫云桂堂的老屋里。

从她96岁开始,我每年去给她拍一次,直到100岁生日的前一天,她女儿给我打电话,希望我能来给她拍摄一张百岁照片,我连忙坐上大巴车,赶了300公里路,去给她祝寿。

陈姓老人坐在有200年历史的雕花床上。

她30多岁的时候,丈夫在抗战的时候被打死了,她一直没有再嫁,自己带着儿子和女儿生活,儿子又得病,她唯一的儿子也很早就去世了,只留下一个儿媳妇,一直在村里照顾她。她的床前放着一个青花瓷瓶,和儿子的一张照片。早年丧夫,中年丧子,一个人操持家务,砍柴种田,一生经历过很多苦难,可她脸上露出的笑容非常慈祥,过得淡然,我想这是中国老一辈人的一个缩影。

与"传统"的留守老人不同,这位老人的女儿在北京生活,可她不愿意搬离自己的老屋,和已经八十岁的儿媳妇相依为命。大宅里总共住了七八户,有许多六七十岁的老人都是被她带大的,她把他们当作自己的儿孙。

百岁宴那天十分热闹,亲戚、街坊邻居从乡里、镇上过来,总共将近两百人。她第五代的重孙女是在这座老屋里出生的,那天也被抱来和她合影,为的是沾沾百岁老人的福气。她坐在雕花床上,"我喜欢这座老屋,在这里生活惯了",她对我说。当时她已经不能够外出了,躺在一张有200多年历史的雕花床上,眼里也没有神了。

100岁过后的第三年,她就去世了。我回村走进那座大宅院的时候,看到她的房门紧锁,给她拍的照片也被女儿一家带去了北京,透过窗看了屋子里只剩下那张老床。

汝城县金山村,一位老人的葬礼。

今日关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