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爱收藏还是恋物癖?总是舍不得扔东西,可能是患了心理疾病(2)

2022-09-26 14:18  今日头条

回答"是"内容越多,意味着你的囤积倾向越强,你的生活环境就越有可能杂乱无章。

停止囤积,学会清空!

囤积症有各种表现形式,但就像一个塞满的杯子无法再使用一样,不断的获取和囤积,并不能使我们拥有更多,反而会限制和捆绑自己,变成一个不自由和没有能量的人。当你有所焦虑和不安而不断囤积物品的时候,告诉自己,停下来,学习清空。

就像一个塞满的杯子无法再使用一样,不断的获取和囤积,并不能使我们拥有更多,反而会限制和捆绑自己,变成一个不自由和没有能量的人。当你有所焦虑和不安而不断囤积物品的时候,告诉自己,停下来,学习清空。

建议清空步骤:

做简单的瑜伽挺尸式:在床上,舒适放松地躺下来,感受身体的每一个部位一个一个依次向地面沉降。放下自己对物品、对外物的控制,告诉自己,你原本就完美无缺,不需要焦虑地外求。静静呆至少10分钟,想象自己如同一杯原本有沙粒在搅动的清水,而此时,水是水,沙是沙。

当你觉得思绪宁静以后,起身。备好拖把、抹布等清洁用品,和垃圾袋。果断的检查一遍自己的所有物。过期的、无用的、不会再使用的等等,该扔掉的果断扔掉。

拿出白纸,写一张需要添置物品的清单。写好放入钱包,下次去购物的话,只买清单上所写的。

第一件事:把所有的物品摆在眼前

堆积,不方便拿取,使物品的使用率大大降低,而且特别杂乱无章。

要整理就要对物品做到心中有数,首先就需要让它们都呈现在眼前。

这里说的物品包括需要整理的所有物品,尤其是犄角旮旯的隐藏品,比如买了一年吊牌都没拆的衣服,还有埋在柜子深处的化妆品。

第二件事:该扔的扔,绝不手软

大部分物品都不能万寿无疆,用了几年或者几个月就该over了,可惜傻傻的你并不清楚,还在贯彻勤俭节约,下面开始普及知识。

衣服类

看质量:起球勾丝的地摊货,洗了一水就走形的T恤、毛衣,还有噼里啪啦起静电的裙子。

看款式:八十年代的格子衫,过时的款式,还有造型奇特的衣服……

看喜爱程度:如果一眼看过去,没有想要穿的欲望,还是不要留着占地了。

内衣:半年就要换了,贴身衣物更要注意卫生,及时更换。

塑料制品

塑料制品建议经常更换,最久不要穿过半年。

尤其是用它盛放热水时,会有一股难闻的塑料味,有毒的化学物质很容易就渗入水中。

有破损或者老化现象时,就该扔了。

陶瓷制品

陶瓷制品虽然耐高温,但是一旦出现变形、裂纹就预示着该淘汰了。

有人喜欢色彩明丽,带有花纹的陶瓷餐具,建议也一同扔了,要不就做个摆设,因为色彩命中的釉里通常含有对人有害的物质。

家居用品

牙刷:众所周知牙刷细菌数以百万计,三个月就得扔了。

毛巾:使用不要超过四个月,细菌含量比牙刷有过之而为不及,事关脸部皮肤可不能大意。

枕头:睡觉时,头发上的细菌还有口水会沾到枕头上,最好一年一换,不然容易引起皮肤过敏。

食品类

看保质期:带包装的食物上都印有生产日期和保质期,过了保质期就别在留着了。

冷冻食品:一般是三个月,超过3个月,肉纤维会硬,口感变差,营养也有损失。

第三件事:给物品分类

回到家里看看,牙膏和零食在一个柜子里,文件和卫生棉躺在同一个抽屉里共眠,这么不着边的东西也能混在一块,原因大概就出在分类上。

很多人都没有进行过系统的整理,而且还保持了一个很不好的习惯--随手放置,这直接导致了各种物品的存放没有秩序。试着给物品做个分类,生活会变得更美好。

衣物类

1.不同季节的衣服分开发,换季的衣服放在行李箱储存起来,只留下应季服饰。

2.上衣、裤子、裙子、围巾…不同种类的衣服分放在不同的区域,不要混在一起。

3.区分出挂衣区,外套、丝织品、衬衣这类容易褶皱的衣服都需要挂放。

书籍类

书籍、杂志、文件这些纸质资料,本身就比较散乱,用书架、文件夹或者其他的工具,让其保持整齐。

食物类

1.大米、豆子、麦片这些粮食作物,都可以归为一类。

2.面粉、淀粉以及盐、鸡精等,粉状物和调味品可以归在一起。

3.咖啡、茶、速溶饮料,这些冲泡物品有着同种作用,应该放在一起。

4.饼干、薯片、干脆面等都属于零食,一般都是定期购买,不会长期储存。

第四件事:保持好习惯

1.克制购买欲。物品的囤积来自一点一滴的不良习惯,首当其冲的就是盲目的购买。在购买前思考清楚,"我真的需要吗""这件东西适合我吗""不买是不是也可以",经过一番思考,以后再购买的物品就是真正需要的东西了。

2.改掉"随手放"。随手放是物品杂乱的重要因素,改掉这个坏毛病,做到物归原位,这样就算很长时间不整理,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维持整齐。

3.定期整理。有一些物品需要隔段时间就进行更换,还有过期的食品也要进行处理,这就需要腾出固定的时间,对没用的物品进行清理,已确保不会产生过度囤积的问题。

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帮助

如果囤积行为已严重影响了和家人的关系,或者带来其他闲扰,应当及时到正规医院的心理或者精神科门诊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