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禁欲清单,它排第一(2)

2022-09-24 19:38     新周刊

粗制滥造的特效、疯狂洗脑的 BGM、一个个琐碎的片段让人记不住信息,也不需要思考,即便许多人都认同刚刚刷走的是 " 信息垃圾 ",但不要紧,因为永远有快速接上的另一个内容让人有所期待。

我们就这样一分一秒被分散了注意力,被一根网线牵着走,成为手机的 " 提线木偶 "。

因此,越来越多网友在加入小组之后,突然觉得人生神清气爽。最近,一些组员还加入了 " 草履虫计划 ",这个项目是一位叫子琪的心理老师在今年 8 月发起的,因为她发现自己无时无刻不在一心二用:

" 上厕所,要拿手机进去看;吃饭的时候找个综艺看看 …… 工作时同样,如果打开文件卡顿,要马上找点东西来填补这段时间,但可能明明只是卡顿了一分钟。"

她希望自己像草履虫一样生活。草履虫是一种身体很小、圆筒形的原生动物,只由一个细胞构成。虽然草履虫的寿命时间大概只有一昼夜,但它的生命状态让子琪神往:一生专注,只做一件事。

子琪的手机背景图。图 /《四月物语》

当手机正在成为一个 " 器官 "

手机对年轻人生活的入侵方式,跟从前不太一样。

在过去,手机代替的是一些功能性物件,比如钱包、证件和相机。但在今天,它开始取代的是我们的大脑,成为一个至关重要的 " 器官 ",直接影响我们的观点、社交和恋爱模式。

当我们行走在电梯里、地铁里,各类视频在循环播放,就连打个出租车,后排座椅的前方也开始挂着一个小电视,吸引你 " 扫一扫 "。

很多饭店的设计本质上是为了社交,但如果没有 Wi-Fi,大概率是留不住客人的。

各种电话卡套餐都在推 " 无限流量卡 ",如果你还没拥有,极有可能就处于 " 网民世界鄙视链 " 的最底端。

每个 App 都在推 " 个性化推荐 ",但其实都是大同小异的 " 信息茧房 "。

移动充电宝遍地开花,就是准确拿捏住了年轻人 " 手机即将没电,你即将陷入孤岛 " 的焦虑心态。

没什么好看的,但就是停不下来。

我们的 " 手机型人格 " 也在被塑造中--随着 " 刷手机 " 这个动作,我们越发追求快速成形的观点和快速飙升的多巴胺。

特别是当一件公众事件发生时,网民习惯去查看热搜,在高赞的评论中选取一种观点替代自己的思考,不知不觉就被口水战卷入洪流。

然而,尽管信息在爆炸,但能对大脑产生积极意义的内容却越来越少。

瑞典首席心理健康专家安德斯 · 汉森曾撰写过一本叫《手机大脑》的书,他发现在如今这个物质空前丰富的时代,求助的患者却越来越多。在瑞典,平均每 9 名成年人中就有 1 名在服用抗抑郁药物,其他国家也有类似趋势。

安德斯 · 汉森把这一切归因于人们对数字设备的沉溺。他在一项实验里得出,当受试者得知需要上交自己的手机时,仅仅 10 分钟内他们的压力激素(皮质醇)的分泌便有所增加--这是大脑表现出的战斗或逃跑反应。

书中提出,集中注意力是现代社会最值得珍视的稀缺品。

在日常生活中,安德斯 · 汉森也常常会看见人们的应激反应。" 无论是坐公交车还是坐地铁,我常看到一些人以为自己的手机丢了,显得十分焦虑不安,在包里、口袋里不断翻找着手机,像是面临着生命危险一般。"

不只是在外国,中国的学者也发现了相似的问题。北京社会心态蓝皮书《2020 年北京市居民手机成瘾程度调查》显示,手机成瘾程度与焦虑、抑郁状态呈正相关,对手机越上瘾,其焦虑值和抑郁值就飙得更高。

早在 2019 年,国家网信办就在全国主要网络视频平台推广上线 " 青少年防沉迷系统 "。但网友萧华发现,需要防沉迷的远远不只青少年:他的外婆自从 " 玩转 " 智能手机后,每天抱着手机刷视频,往家族群里转发各类谣言,还学会了在拼夕夕上买一堆无用之物,不爱到楼下遛弯了,也不像从前爱说话了。

可见,需要进行数字极简的,远不只年轻人。老年人对网络信息的思辨能力更弱,当他们被洪水般的手机信息束缚时,情绪起伏会更大。

听过很多极简大法,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尽管极简一时爽,但一些网友在真的进行电子产品大扫除后,又频频翻车。

小 P 在卸载淘宝后,想寻回读书时代 window shopping 的乐趣。然而,当她跟朋友逛完一条又一条相似的街道后,发现很多店铺都变了味:款式是从淘宝进货的,价格比淘宝还贵得多,平白浪费了大半天时间。

今日关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