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建业-武昌(称臣曹魏,对抗刘备)
吴蜀联盟度过了几年的蜜月期,自公元214年刘备入蜀夺取益州之后,孙权索要荆州,双方就开始出现嫌隙。至公元219年,关羽北伐襄樊威震华夏,孙权和吕蒙按照谋划袭取荆州杀害了关羽,至此吴蜀联盟彻底破裂。孙权既然敢背盟偷袭,说明他已经做好了迎接刘备报复的准备。
孙权夺回荆州后,考虑到上游"一旦有警,水道溯流二千里,不相赴及",意思就是距离太远,来不及反应,做出了迁都武昌的决定。黄初二年(221年)四月,刘备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同年,孙权自公安迁都鄂州,改鄂州为武昌,并随即修筑武昌城。
曹丕称帝后,孙权便遣使请求成为魏的藩属,十一月,曹丕赐给孙权九锡,册封其为吴王事。一方面孙权向曹魏称帝,另一方面孙权把治所从建业迁至武昌,很明显此时东吴的战略方向已经转变为全力对抗蜀国。公元222年陆逊在猇亭大败刘备,取得了夷陵之战的胜利,孙权的"小计谋"又一次得逞了。
第四次:武昌-建业(尘埃落定,虎踞龙盘)
夷陵之战后,孙权和魏国决裂,曹丕感觉被孙权戏耍,排除三路大军伐吴,结果无功而返。面对曹丕的大军,孙权遣使向刘备请和,刘备答应了孙权的请求。公元223年刘备病逝,诸葛亮派邓芝出使吴国,孙权决意与曹魏彻底断绝关系,吴蜀重新结盟。
此后魏蜀吴三方进入了相对稳定的时期。公元229年,借石亭之战大败魏国之势,孙权于武昌登基为帝,建国号为吴。同年九月,孙权再次把都城迁到了"舟车便利,无限险之虞。田野活饶,有转输之籍"的建业,以图进有利可战、退有险可守。也从此开启了王朝以南京为都的历史先河。
虽然我个人并不喜欢孙权,但孙权可以称为一个合格的政治家,也能算是一代枭雄。他的四次"迁都",每一次治所的变化,都有着很深的时代背景,也伴随着江东政权战略的转变。赤壁之战孙权在柴桑,北抗曹操孙权在建业,夷陵之战孙权在武昌,这份果决与谋划非常令人钦佩。
另外还有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吴县、京口、建业、武昌四座城市都是长江沿岸的城市,长江天险真是让孙权用到了极致。孙权作为石头城的营造者,南京作为首都的第一位帝王,也有真深刻的历史文化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