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暴男接受心理矫治能彻底改变吗?从“女人不教训不行”到拥抱和解花了半年

2022-09-05 14:55     今日头条

家暴男被强制心理矫治,从"女人不教训不行"到拥抱和解花了半年

摘要:

家暴者似乎总藏在看不见的角落,今年3月的一条地方性法规,希望带来一些改变。

今年3月,江苏省《反家庭暴力条例》正式实施,首次在有关人身安全保护令的措施里加入了一条--"责令被申请人接受法治教育和心理矫治"。5月,常州市天宁区人民法院在离婚裁定中,发出了全国第一个强制心理干预人身安全保护令,责令施暴者在保护令6个月有效期内,走进咨询室,定期接受心理辅导矫治。

法律强制的效果如何?可以从源头上减少家暴的发生吗?案件的审理法官、心理咨询师以及相关的社会工作者,和我们聊了聊这一司法实践带来的改变以及面临的困难。

|魏晓涵 编辑|周航

隐秘的角落

心理咨询师顾小清决定去见见那个打老婆的男人。法官王东莉似乎比她更担心,第一次会谈前,特地打来电话嘱咐:"你最好带个男的咨询师过来。"

虽然从2013年开始,顾小清就开始和政府部门合作,参与反家庭暴力的培训、咨询、宣传,但她从未真正见到过婚姻中的施暴者。她试图接触这些人,却总是受挫,"他们会回避你,永远都说他在忙。而且本来知道自己做得不对,会觉得我们是来批评他的,谁都不愿意被人教育"。现在,常州市天宁区发布的强制令让她终于有机会和他们坐下来聊一聊。

最终她还是带着一位女性咨询师去了。顾小清理解法官的担忧,"大家会天然觉得这是一个残暴的男人",但站在工作的立场上,她更愿意将对方视作普通人。她怎么能和施暴者共情呢,顾小清常常被问到这个问题,她的回答是:"不是赞同,而是让他情绪缓和下来,觉得我们不是敌对的,再调整他的认知。"

在法院心理疏导室的绿色沙发上,她见到了那个家暴的男人。他年纪不大,看上去就是普普通通的打工人,一开口反而有一肚子的委屈要倾诉--他觉得两口子吵架嘛,女方对他经济制裁,还一直挑衅,刺激得他火大,就动手了。

妻子及时保留了证据,拍下脖子上的划痕。在提出离婚的时候,申请了人身安全保护令,要求他搬出去,担心他火气上头再次动手,这得到了法庭的支持。

顾小清确定了咨询计划,总共四次,每周一次,再根据沟通状况调整。对于施暴者,她面临的难题是,如何建立信任感?在这个家暴的男人最初的认知里,自己是来接受教育的。

幸运的是,她们遇上了一个非常愿意表达的施暴者。暴力的程度不深,离婚的过程也算顺利,两次心理咨询之后,两人顺利离婚,后续也没有暴力行为,于是提前完成了这一次的试水。

然而大多数时候,施暴者隐匿在看不见的角落里。在顾小清的经验里,它常常以一种迂回的方式暴露出来。有时是被其他亲人发现报了警,有时是通过孩子的讲述发现父母的问题,还有人进行自我探索的过程中,会透露自己有过家庭暴力行为。

一开始有些颠覆她的认知,怎么受害者被打到甚至有生命危险了,还不报警呢?"她们总是有给自己很多理由,不想破坏家庭,或者被恐吓。"

和当地妇联、民政部门合作的近十年里,每年打来的热线电话能有上万起,经过筛查,严重到需要咨询师介入的也有十来件。全国妇联2020年底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2.7亿个家庭中,有30%的女性遭遇过家庭暴力,每年自杀的女性中,60%是因为家庭暴力。

法官王东莉所在少年家事法庭,审理过许多离婚诉讼。"婚姻失败的时候,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是委屈的那个。"她看来,在这个案例中加入心理干预,能带来更长远的价值--两人都不是第一次结婚,在抖音上认识没多久就进入婚姻,各自带着孩子。经济、孩子等等都是起冲突的缘由,男方一激动就会有暴力行为。"他们年纪不是很大,以后可能再结婚,要调整男方的行为模式。对于女方也安排了心理辅导,希望她不要把对这个男性的认知,带入到将来接触的所有男性"。

2016年《反家暴法》实施至今,王东莉所在的法院总共发出过22份人身安全保护令,而在全国范围内,截至2020年,这个数据是7918份。

"看到这个案例有网友问,这还做什么心理疏导,为什么不抓起来,不判刑?人身安全保护令更重要的是一个预防作用,针对的是没有达到治安处罚和刑事案件标准的家庭暴力。比如在离婚诉讼中,男方没有实际地打女方,可能有一些跟踪、短信威胁和谩骂,这时作出的人身安全保护令,就是预防更严重暴力行为的发生",她解释,它并不能作为一个已经发生家庭暴力的证据去影响审判结果,除非特殊情况,"如果心理老师在交谈中发现哪一方有比较严重的暴力倾向,报告给我们,可能会作为抚养子女时的一个参照"。

她们最后对那个家暴的男人做了一次回访,似乎一切顺利,对方在电话里态度诚恳地认错了。几次强制的心理咨询真的可以改变一个人吗?王东莉对此持保留态度:"他有没有根本性的改变,不到他再一次结婚,再一次面对矛盾,任何人都判断不出来的。"

今日关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