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十年来累计资助学生近13亿人次,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

2022-09-01 09:51  光明网

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

我国十年来累计资助学生近13亿人次--

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

光明日报记者 杨飒

十年来,全国学生资助金额累计超过2万亿元,全国累计资助学生近13亿人次;

十年来,全国范围内建档立卡辍学学生实现动态清零,因贫失学、辍学已成为历史;

十年来,逐步提高各学段资助标准,陆续对各学段17项国家学生资助政策进行了26次调整和完善。

保民生、暖民心,学生资助事关教育公平和民生福祉。为确保"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十年砥砺奋进,我国建成中国特色学生资助体系。

8月30日,在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财务司司长郭鹏总结道,目前我国学生资助已形成了投入上以政府资助为主、学校和社会资助为辅,方式上以无偿资助为主、有偿资助为辅,对象上以助困为主、奖优为辅的中国特色学生资助体系,涵盖28个中央政府资助项目,"奖、助、贷、免、勤、补、减"多元政策相结合,年资助人次1.5亿,年资助金额2600多亿元,为世界提供了学生资助的中国方案。

顶层设计

资助政策全覆盖

8月下旬,清华大学开学日,曾得到学校关怀的生命科学学院2018级本科生于士杰,作为院系学生资助政策宣传大使,为师弟师妹们热心介绍学校的资助政策。

实际上,得益于清华大学完善的资助体系,在新生正式入学前,学校的资助工作就已经全面展开。随着录取通知书一起寄到新生手中的,有《家庭经济状况调查表》和资助政策介绍,让新生提早知晓学校提供的各项帮助,让有困难、有需求的学生能第一时间获取资讯和资助。新生入学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可以从助学金、勤工助学、奖助金、学校临时借款("绿色通道")、困难补助和学费补偿代偿六个方面,得到全方位、立体化的经济支持。

资助政策体系逐渐完善,资助格局逐渐形成。郭鹏介绍,十年来,年资助人次从2012年的近1.2亿人次,增加到2021年的1.5亿人次,资助范围逐步扩大、规模稳步增长,实现了资助政策"所有学段、所有学校、所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三个全覆盖--

资助政策和资金投入向中西部地区倾斜、向欠发达地区倾斜、向民族地区倾斜、向特殊困难群体倾斜;

两次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膳食补助标准,逐步实现从"吃得饱"向"吃得好"转变;

高中阶段,提高普通高中、中职国家助学金标准,从平均每生每年1500元提高至2000元;

扩大中职免学费、高职国家励志奖学金和国家助学金覆盖面,增加本专科生国家奖学金名额,完善退役士兵教育资助政策。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教育经济研究所所长丁小浩认为,十年来,学生资助坚持实事求是、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原则,持续加强顶层设计,对学生资助政策进行提标、扩面、增项。每一项资助政策的出台、调整、完善都进行了充分调研与论证,既借鉴国际学生资助普遍经验,又考虑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十年来,学生资助政策体系既包含了助困功能的政策,又包含了奖优和鼓励引导功能的政策,充分彰显了中国智慧、中国力量,为世界学生资助提供了中国样本、中国方案。

精准资助

服务效能大提升

要实现"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如何保证对需要资助学生的识别和帮扶不落一人?

精准资助是学生资助的基本要求,也是学生资助的基本方法。

西安交通大学搭建起大数据分析与服务平台,全面打通学工、教学、招生、就业等16个部门业务系统,同步近6亿条数据,构建学生多维度全生命周期成长档案。根据精确算法模型,根据学生的日常行为特征,在评议判断的基础上进行二次识别,降低误判、漏判的概率,提升认定精准度,确保经济困难学生应助尽助,实现精准认定、精准资助、精准帮扶。

在省级层面,河南省全面推行国家资助系统,实施数据定期报告制度,出台《困难学生认定实施办法》,建立大数据比对平台,实现资助管理信息化。开展全覆盖绩效评价,组织奖学金和助学贷款集中审核,研发面部识别监管系统,推动资助资金纳入惠民惠农"一卡通"发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