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该员工指出,即使签了上述协议,但还是有很多人未能获得薪资。
"约200名员工,欠薪2-6个月,平均欠薪10w左右不等。很多年前离职的也没有结清工资",他指出为了讨薪这些离职员工自发组织了一个群,用来讨论仲裁以及讨薪方式,群成员近200人。
据上述员工透露,200人讨薪队伍里,已有近100人申请了劳动仲裁。仲裁时间为8月份、9月中旬不等,最快的据说已经走到法院程序。
三言财经拨打了影创官网的400热线及工商预留电话,均无法接通。笔者也试图拨打了影创创始人孙立的电话,但是无人接听。
种种迹象表明,影创似乎正经历着巨大危机。
影创为什么走到今天这步?
元宇宙不行了?
据公开报道,影创科技创始人孙立曾在游戏行业创业多年,2014年以1.5亿卖掉游戏公司,转到虚拟现实VR行业。
从影创的官网我们能大概看出它的业务范围。其中影创产品为VR眼镜硬件产品;软件服务下的点云平台还在开发中;解决方案具体指混合现实(MR)在具体领域的软件方案;开放平台则是影创的VR操作系统。
在今年4月份的一个关于孙立的专访中,对于影创的商业模式有这样的描述:一是MR智能眼镜硬件和软件的整体解决方案,应用在教育、工业、医疗等多个领域,这部分占整体业务的20%-30%。
二是以操作系统的服务和授权费用为主,这部分占营收的70%。
在专访中,孙立还介绍,影创科技近三年的营收基本上实现了年复合增长率达到260%。2022年预期收入能达到5亿元左右,目前公司盈利整体上还在处于亏损的状态,但亏损的金额在逐年递减,大约在2024年实现正向盈利。
在今年的多篇报道中都强调,影创要做元宇宙的"微软"。大意就是将影创VR操作系统授权给厂商使用,自己充当类似手机中安卓,或者PC中Windows的角色。
单纯只看上述报道,影创可谓前路光明,想象无限。但在员工眼里,却是另一番光景。
上述爆料员工表示,公司一开始主要做AR眼镜,号称国内版的HoloLens。但是缺乏应用场景,也没有完整的配套系统,C端用户不买账,C端市场销量几乎为零。
三言财经在京东搜索"影创",排名靠前的几款影创智能眼镜基本都没有任何评价。
而长期的研发投入都是AR,但是产出跟投资不成正比,不断推出的新品AR眼镜打不开市场,公司决定转型。
该员工还透露,在2020年之后,趁着元宇宙的热潮,公司往VR方向转型。因为没有产品积淀,所以先做了B端,为其他公司定制软硬件的开发。
具体来说就是为第三方公司定制全套VR设备的开发,包括系统和VR设备。
该员工表示合作的公司大概3个,而且有一个项目原计划金额在上千万,但是项目开发到一半却被放弃了,干脆把源代码都交给了客户,交付前连测试都没有,所以最终公司只收到了400万。
在这名员工看来,公司迟迟融不到资,市场上没有走出困境,入不敷出,暴雷是迟早的事情,只是走的很不体面。
提到难有融资,这位员工称可能与一位投资人有关。他表示这位投资人因为某些原因和公司打官司,闹得很不愉快,受此影响,融资变得更加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