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对一些年龄更大的老旧电视,配置已经落伍到怎么折腾都卡的地步。这种时候,用外接电视盒会是个更好的选择,让电视本身停掉所有智能功能,变成一台纯粹的大号显示器,用釜底抽薪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但要注意的是,现在电视盒子有点夕阳产业的感觉。智能电视快速普及下,厂商普遍不太愿意花很多精力在电视上。以小米来说,官网在售的两款电视盒子配置都不高,性能甚至还不如自家的智能电视。这类产品买回来,达不到解决卡顿的目的。
另一类盒子品牌来自内容供应商,比如腾讯极光、爱奇艺等。这类产品的配置相对会高一些,比如腾讯极光盒子4 Pro用的是4核A55芯片,4+64GB存储,还支持WiFi6和千兆网络。只是,价格也要贵不少,像这台就要699元。
(图源腾讯极光官方)
也有低成本的盒子方案,那就是运营商的机顶盒。它们通常是IPTV盒子,一般和宽带一起搭售,用户每月多支付一点费用就可获赠或免费租赁盒子,有的还有第一年免费的优惠。这种盒子一般配置不高,系统UI、功能也比较粗糙。不过它能给用户提供大量电视内容,尤其是各频道直播内容,功能和产品机制比较符合传统电视的使用习惯。因此,对长辈或者中老年用户来说,这是一个相当不错的方案。
另外还有特殊的电视盒子--Apple TV。苹果盒子的优点和缺点都非常明显,它的性能很强,以2021款来说,A12芯片加持,基本可以碾压所有电视盒子以及智能电视。iOS系统的体验也比拼命塞广告的安卓定制系统好很多,对第三方应用的支持当然也做得很好。
(图源苹果官方)
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除去高昂的价格外,苹果盒子没有在中国大陆地区发售,相应的服务也没有接入,自然谈不上本地化了。很显然,苹果盒子更适合有一定动手能力的数码爱好者或发烧友,而不是普通人。
智能化带来体验劣化,是电视行业的悲哀
从技术和市场的角度来看,智能化是不可阻挡的大趋势。智能化也的确带来了大量的新场景、新功能,让使用体验上升了一个新台阶,智能手机的发展普及过程就是最好的例子。但技术的进化方向,往往会被商业欲望带偏,用户和厂商的利益也并不能一直一致。
智能电视越用越卡,应该说不是一个正常现象。前面我们已经说过,电视的核心场景很少,需要的硬件性能并不高。只是,厂商出于商业利益驱动,在电视系统里塞私货,导致电视越用越卡。这样一来,"去智能化""拟智能化"反而可能是最符合电视用户利益的做法,这就很有讽刺性了。
而归根结底,还是因为电视厂商的商业模式出现了问题。奥维云网的数据显示,2021年彩电行业的利润率仅有1.8%,比手机还要低不少,称得上是最不赚钱的科技产品之一。正因为这样,大部分电视品牌顶着消费者的舆论压力,也要坚持往电视里塞广告。至于已经买了电视的老用户,他们的流畅体验,则不是电视厂商优先考虑的问题了。
硬件之外,内容方面,国内电视端的影视资源基本掌握在少数几家内容商手上,电视品牌基本只是中间商,从中攫取的利润也相当有限。回过头来看,或许当年打着"生态化反"旗号的乐视电视,探索的模式是最接近成功的。
站在普通用户和科技爱好者的角度来看,电视行业的现状,无疑是让人感到悲哀的。电视产品的不断进化过程中,带来了更大的屏幕、更低的价格和更智能的功能,但却在最基础的体验上翻车了,而且不是技术而是商业利益上的考量导致的。作为消费者,我们自然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只能希望电视厂商能打破当前的僵局,找到更健康的商业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