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发出的这些信号或是猝死前兆

2022-08-02 11:46     光明网

很多人认为猝死毫无征兆,其实不然,猝死的患者通常在此前都经历了较长时间的身体超负荷。

所以,其实猝死并不是一瞬间的事。那么,猝死的预警信号有哪些?又该如何预防猝死?今天和您分享一下!

什么是猝死

猝死的原因有很多,常常是因为维持生命的最关键器官--心、脑、肺出了问题。

如各种心脏病都可以导致猝死,心肌一旦梗死,供血功能就会停滞,胸痛剧烈,痛到呕吐,血压持续降低,造成休克。

肺动脉一旦阻塞,便会呼吸困难,咯血,胸痛。

脑血管一旦梗死或破裂,神经功能便被破坏,会头痛头晕,行走困难,视力模糊,说不出话。

像这样平素身体健康或貌似健康的患者,在出乎意料的短时间内,因自然疾病而突然死亡,就是猝死。

临床上,引发猝死的基础性疾病可分为心源性和非心源性疾病两类。

心源性疾病:占猝死总人群的80%以上,主要包括冠心病、扩张型或肥厚型心肌病、风湿性心脏病、高血压、心脏病等心脏方面的疾病。

非心源性疾病

20%左右的猝死患者是非心源性疾病导致的死亡,主要包括肺梗死、支气管哮喘、急性脑血管疾病、主动脉夹层、严重的电解质紊乱等。

所以"猝死"不是疾病,而是各种疾病的表现。如果找出与猝死相关的症状,弄清这些预警信号背后的含义,就能对症下药。

易诱发猝死的因素

1. 过度劳累、长期熬夜

大部分猝死的案例都是过度劳累引起的。因为长期熬夜、睡眠不足容易引起压力水平增加,损伤心血管。

而长期过度劳累,容易引发急性冠状动脉缺血缺氧,从而导致急性心肌梗死。可以说熬夜和过劳都是引起猝死的关键原因。

2. 负面情绪

过于强烈的情绪很可能会伤害到我们的心脏,造成应激性心脏病。如果没得到及时纾解或救治,会因心功能短期急剧下降而导致心源性猝死。

3. 过度节食

很多人通过节食来减肥,这其实是不可取的。长期过度节食,可能导致供血不足,引发心脏问题。

4. 吸烟、酗酒

吸烟、酗酒也是诱发猝死的因素。酒精会使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引起心血管的问题,长期饮酒还会导致心脏衰竭。

5. 气温因素

猝死也和季节有很大关系。有研究显示,极端气温的冬夏季猝死发生率要高于春秋季。这是因为冬天低温状态下,人体外围血管会收缩,血压上升,心脏负荷会增加,在心冠病的基础上,容易诱发心肌梗死等。

6. 久坐、缺乏运动

久坐及缺乏运动会引起双下肢静脉回流减慢、血流瘀滞、从而引起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如果大的肺动脉出现栓塞,会引起顽固性休克、心律失常及心脏骤停。

猝死有预兆吗

有些猝死发生前没有明显的异常情况,但大部分人往往会有心悸、烦躁、心前区疼痛不适等症状,只是大多数人都会认为这些症状是小毛病没有引起注意,由此导致悲剧发生,这正是猝死的危险所在。所以,如果出现以下情况,需要立刻就医。

1. 胸部疼痛

疼痛反应是猝死的发病征兆中,最易被我们抓住和感知的信号。当感到胸部出现剧烈、紧缩、压榨性的疼痛,且感到透不过气时,就要提高警惕。

2. 心慌

心慌往往是心率加快的主观感受。不定期出现的心率加快通常是快速性心律失常的结果。多数心律失常的危险性较小,不会引发猝死,但如果是频繁发作的室性心律失常,则有发展为室颤的风险。

3. 重度的血压升高

对于主动脉夹层患者,发病征兆是剧烈疼痛,而且在疼痛的同时会伴有重度的血压升高。

4. 近期出现或加重的胸闷

如果近期突然出现活动后胸闷,休息一段时间可缓解,这种现象提示可能患了冠心病。

突然出现的症状表明冠状动脉内的粥样硬化斑块还不稳定,随时有可能发生破裂,导致急性心肌梗死。

5. 失眠焦虑,极度疲惫

在没有缺少睡眠、剧烈运动或生病的前提下,连续几天、几星期,甚至几个月都出现无法缓解的疲劳感,且伴有失眠、焦虑、夜间惊醒等症状,就要考虑是否心脏出现问题。

6. 晕厥、短暂的意识丧失

晕厥是猝死的重要前兆,多数晕厥是由于心跳突然减慢或停止,导致脑供血不足而引起的。

大脑对缺氧特别敏感,血液中断10秒左右就会出现意识丧失。所以出现不明原因晕厥后应提高警惕,尽快查明原因。

6. 反复胃肠道症状

很多心源性猝死患者在死亡前都反复出现胃肠道症状,不少人生前并没有胃病病史,这是心脏病发作的信号之一,肠胃不适是因为心血管出现异常。

7. 眼前发黑和肢体麻木

如果出现眼睛单侧看不到东西、单侧肢体麻木、乏力,或走路不稳、有踩棉花感,应警惕脑卒中的发生,及时就诊。

如何预防

1. 健康的生活方式。生活规律,每天至少锻炼半小时,合理饮食,减少肉食,多进食蔬菜水果,控制体重,戒烟限酒。

2. 控制情绪。调整心态,保持平和,不过分喜怒哀乐、紧张压抑。

3. 避免过度劳累。在平时的工作生活中要注意休息,合理分配工作时间,切忌连续挑灯夜战。

4. 常规体检+髓过化物酶检测(MPO)检查。如果患有心血管疾病,或曾有既往病史,一定要坚持定期去医院进行健康体检。

今日关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