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胖五”发动机研制:300人曾在厂里住了3个月(3)

2022-07-29 16:31     央视新闻

时任航天科技集团六院十一所液氧煤油发动机主任设计师 葛李虎:零点几秒全部炸完,炸完了以后,连一个中间的零件"尸首"都找不到,不知道到哪里去了。没了,烧完了,所以对我们试验的分析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因为你找到"尸首"以后,看看哪个摩(擦)痕(迹),哪个地方碰的,哪个地方撞的,这是可以分析出来。连"尸首"都找不着了,你分析啥。

接二连三的失败,对研制团队来说,无异于一次次的沉重打击,一次试车成本上千万元,更重要的是试车不成功,新一代运载火箭的研制就无从谈起。面对心灰意冷的团队,压力最大的主任设计师葛李虎给大家打气鼓劲。

时任航天科技集团六院十一所液氧煤油发动机主任设计师 葛李虎:失败是肯定会失败的,百分之一百的失败,没有失败,不可能有一个新型号。

问题暴露了,但要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却谈何容易,面对成百上千的零部件,怎样才能使发动机平稳顺利地起动呢?研制团队重整旗鼓,从爆炸碎片中分析故障原因。一个阀门问题的试验,他们连续做了100多次,白天做试验,晚上就分析数据、装配产品,最长的一次,300人在厂里住了整整3个月。经过近一年的探索,终于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航天科技集团六院液氧煤油发动机副总设计师 陈建华:发动机在2002年一次试车中,试车时间仅仅只有5秒钟,很快就过去了,当时我就在现场。那么这一次试车的成功就标志着我们国家对于液氧煤油发动机起动技术的掌握,现在回忆起来还是记忆犹新。

2006年,液氧煤油发动机进行了600秒长程试车,取得成功。2016年,液氧煤油发动机在长征五号首飞任务中获得成功。接下来,它还在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嫦娥五号、空间站天和核心舱的发射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每次动力系统的表现都非常完美。

航天科技集团六院副院长 马双民:通过发动机的研制,也完全掌握了高压液氧煤油发动机的全套的技术,研制出了我们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火箭发动机,支撑了我们运载火箭动力的更新换代。

今日关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