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广东梅县地区也流传着一个传说,说是北京沦陷后下落不明的太子朱慈烺,其实与翰林院编修充东宫讲读的嘉应人李七淳一起潜回了李的家乡梅县。后为躲避清廷,太子也削发为僧,取法号"(大下面加罗)和尚"。并在梅州阴那半山中人迹罕到之处,建了一座庙,名叫"紫殿",又叫"圣寿寺",后便老死在此深山中。死后,他被当地人尊为"太子菩萨"。
《清稗类钞·姓名类》记载,明亡后,"天潢贵胄,转徙流亡,无不改姓自晦"。《罪惟录·楚昭王桢传》也记载,楚藩分支祁阳王朱某,在明末楚藩沦陷后逃到福建。后福建沦陷,他与一个叫严炜的书生一起"更姓名入瑶中自保"。因此,今瑶族中,也应有明皇族的血统。
《罪惟录》还记载,有某支宗室出生的诸生,明亡后绝望出家,初在无锡太子庵做和尚,后人又在界灯寺做住持,法号个纳,能诗会画,在当时颇有名气,但从不与人讲起旧时故事。
还有一部分明朝宗室成员,则被迫投降了清朝,接受满人的统治,以使家族免遭绝嗣断代之劫。前期投降清朝的有潞王朱常(氵+芳),其后裔不明。最后也是最大一批投降清朝的是逃到台湾的那一批。当年国姓爷郑成功父子收复台湾后,优礼宗室,所以1661--1663年间,有大批宗室成员渡海来到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