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三首相,解读安倍家族的“政治遗产”(2)

2022-07-15 14:03  光明网

在外交领域,安倍积极推动"战略性外交",任内访问了80个国家和地区,飞行总里程158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39圈多,创下历任日本首相之最。安倍还高调提出"俯瞰地球仪外交""积极和平主义""自由开放的印太"等概念,力图彰显"道义"色彩。但事实上,安倍外交以高度的现实主义、实力主义及地缘竞争思维为底色,大国博弈是其关注的核心问题。安倍力图在中美间维持总体平衡,以利"左右逢源",在坚持强化日美同盟前提下,以同盟"体制内发展"方式,借助美方战略资产增强自身行为能力;安倍还主张融合推进对外政策,综合运用经济、安全乃至文化手段,加强与"中等力量"特别是欧洲、印太国家的全方位战略合作。从日本国内政治视角看,安倍很大程度上扭转了此前日本外交的收缩态势,提升了日本的国际话语权,但身后也留下了诸多争议和难题。

安倍身后的日本政治图谱

安倍创下日本历任首相中执政时间最长的纪录。然而,政治人物的政绩并非以时间长短来评判。虽然他对内满足了右翼势力的要求,对外紧追美国的步伐,但少子老龄化、数字时代发展、重大外交难题都没有"来得及"解决。事实上,2020年8月安倍辞任首相后,围绕其"政治遗产"的争论一直在持续。

安倍"政治遗产"虽具有其鲜明的个人色彩,但同时也代表着战后日本保守政治势力对国际秩序、日本国家发展的解读。这种解读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以"正常国家"论、"政治军事大国梦"的形式,影响着日本国家战略方向。

一直以来,安倍声称自己是"开放的保守主义者",对推广自己的保守政治理念、凝聚个人的政治圈子相当热衷。经过长期经营,安倍身边已经汇聚了一大批保守派政治人物,其中不少人占据着自民党及政府高层要职,成为"安倍主义"的追随者与执行者。安倍作为当今日本政坛保守势力的"精神领袖",他的去世不仅不会中断其追随者的追随,反而可能会刺激他们更执着的行动,并以完成安倍"未竟之志"的姿态,争取共情与支持。作为安倍后继者,菅义伟与岸田文雄在人脉与公职经历上与安倍及其亲随关系密切,尽管两人也有摆脱"安倍色彩"、突出自身执政特色的倾向,但从菅时代政策以及岸田政权目前为止的政策看,其政策仍总体上沿袭"安倍路线"。岸田积极推动的自主防卫政策、"新时代现实主义外交",其内涵与安倍何其相似。就连岸田为彰显自身特色而提出的"日本式新资本主义"经济社会政策,也有因政策空间不足而退回到"安倍经济学"之虞。

与此同时,需要看到,安倍的"政治遗产"不可能完全左右日本的政治现实。在外交与安全政策领域,安倍探索日本"战略主体性""能动性"的主张将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继续发挥指导作用。但是其中过激的成分,比如日本单独拥有或与美国共享核军力、大幅提升日本攻击性军事能力等,短期内不会成为政策现实。在台湾问题上,安倍所宣扬的美日军事介入"联防台湾"等虚妄主张更难以成为日本的现实政策。在对朝鲜半岛、对俄外交上,现任政府也在寻求改变安倍以往的思路,以适应当前形势的变化。当前俄乌冲突背景下,日本借助国际危机推动国内战略转型、扩大对外战略影响的做法,显然有安倍时代的影子。但在面临国际秩序变革与国家战略转型时,日本的具体应对措施不会一成不变,安倍"政治遗产"中非理性、非建设性、非可持续性的内容,终将被舍弃并遗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