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朝,散官又称散阶,明之文散阶有四十二阶,以历考为差:正一品,初授特进荣禄大夫,升授特进光禄大夫;从一品,初授荣禄大夫,升授光禄大夫;正二品,初授资善大夫,升授资政大夫,加授资德大夫。刘伯温能加授资善大夫,表明他此时已是正二品的职事官。
上护军为"勋官"称号。勋官是官称的一种,授给有功官员的一种荣誉称号,有品级而无职掌。北周时本以奖励有功的战士,后渐及朝官。隋置上柱国与柱国以酬军功勤劳,皆无职掌,凡十一等。其初皆名散官,到了唐朝,为区别"散官"始别称为"勋官"。明朝的勋官也分文武,其中,文勋十级,武勋六品十二阶。刘伯温的上护军为武勋之正二品勋官。
在明朝,那些官职为正二品呢?明初沿袭元朝制度,设立中书省,置左、右丞相。甲辰正月,初置左、右相国,其中李善长为右相国,徐达为左相国。吴元年,改右相国为左相国,左相国为右相国。洪武元年,改为左、右丞相。由中书省统六部,但不设置中书令。左、右丞相为正一品,平章政事为从一品,左、右丞为正二品。另外,六部尚书、都察院都御史亦为正二品。
正一品的丞相为正国级,从一品的平章政事为副国级,正二品尚书及都御史就相当于正部级。从刘伯温的散官与勋官上看,明朝正式建立后,他已是标准的正二品高官了。只是,他受封后,在京城只呆了一年,便于洪武四年辞官回乡。刘伯温是个知进退的聪明人,所以,才逃过了朱元璋的屠刀。洪武八年农历四月十六,刘伯温病逝于故里,享年六十五岁。明武宗正德八年(1513年),朝廷赠他为太师,谥号文成。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