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开创“贞观之治”的明君贤主,唐太宗是如何选择人才的!(2)

2024-02-15 17:02     360kuai

贞观三年(公元629年),唐太宗命令百官上书,议论朝政得失。中郎将常何向太宗提出了二十多条意见和建议,条条切中时弊。常何本是一介武夫,不涉经史,怎么会有如此高明的见解呢?太宗不解,便问常何,常何告诉他这都是家臣马周出的主意。太宗立即召见马周,由于相见心切,在马周未到之前,曾一连四次遣使催促。见面一谈,发现马周确有真知灼见,当即决定留在门下省任职,不久任为监察御史,接着又提拔他担任中书舍人、中书令。马周见事敏捷,机智雄辩,谨慎周到,处事公允,太宗交办的每一件事,不管难易,他都能圆满完成,深得太宗信赖和同僚们的好评

二、唐太宗用人,一向主张不忌私仇,不分亲疏故旧。"吾为官择人,惟才是与。苟或不才,虽亲不用,襄邑王神符是也;如其有才,虽雠不弃,魏征等是也","朕任官必以才,不者,虽亲若襄邑王神符,不妄授;若才,虽仇若魏征,不弃也"(《新唐书·长孙无忌》)。这里提到的襄邑王李神符,是李世民的叔父,在创建唐王朝的过程中出过力,但他不会管理节制下属,而且腿脚有毛病,故太宗一直未予重用;魏征原是太子李建成的主要谋土,曾多次劝说李建成除掉李世民。玄武门之变后,他成了李世民的阶下囚。当时,很多人猜想魏征必死无疑。当李世民追问他为什么离间他们兄弟时,魏征毫无惧色地说":人各有其主,可惜李建成不听我的劝告,否则不会有今日之祸。"李世民见魏征刚正不阿,有胆有识,便摒弃前嫌,以礼相待,任命他为谏议大夫,以后又升任秘书监、侍中等要职,直接参与朝政。

魏征任职期间,为了唐朝大业,在一些重大问题上,经常与太宗据理力争,直言进谏,对促成贞观之治做出了巨大贡献。公元634年,魏征驾鹤西去,太宗痛苦不已,对群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除魏征外,原李建成集团的知名人物王珪、戴胄、徐懋功等,也都分别得到重用,充分表现出唐太宗李世民不记私仇、豁达大度、善用人杰的政治家风度。

今日关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