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宋太祖赵匡胤的儿子,真的甘愿放弃皇位做个“八贤王”(4)

2025-04-01 13:42  360kuai

那么问题又来了?既然遗嘱里说的明明白白是传位给赵光义,那么赵普再怎么反对,毕竟是臣下,皇帝要想得到他手中的遗嘱公之于众,然后名正言顺地登基还不容易?为什么非得等赵普自己拿出来才算数呢?这个问题就问到点子上去了!因为赵普是当年的唯一见证人,不可轻易除掉他,否则皇帝面对天下就会有口难辨。那么这个金匮里边锁的既然不是后来赵光义公布的内容,那到底是什么呢?

在《宋史.赵廷美传》中有一些可以提供线索的文字:"或谓昭宪(杜太后谥号)及太祖本意,盖欲太宗传之廷美,而廷美复传之德昭"。意思是杜太后和赵匡胤约定,宋朝前几位皇帝的传承顺序是"赵匡胤传给弟弟赵光义,赵光义传给弟弟赵廷美,赵廷美再传给大侄子赵德昭(太祖长子),即"三传令"。三个儿子轮流做一遍皇帝,等小儿子做完再把皇位传给长子赵匡胤的后人。这在今人看来,杜太后的想法未免太过理想化。把皇位分给几个儿子可不像一个母亲给三个孩子分糖那么简单。但是杜太后这么想,也是有原因的。因为她一生所经历的可不是太平盛世,而是唐朝末年混乱的"五代十国"。皇帝遍地都是,江山频繁易手,并且几乎每个皇帝做的时间都不过十年。

杜太后一辈子所看到的都是这些。这次江山虽然轮到了他们赵家人手中,但谁敢保证不会再重蹈前人覆辙?所以有这个"三传"的想法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她老人家是站在赵家江山的大局着想的。但是,可怜老太太一片良苦用心,哪有那么听话的儿子?她不明白:这是不现实的。赵光义第一个接到皇位就注定不可能再让他传给别人,因此才迟迟没有公开遗嘱。直到赵普把"三传令"改成了"单传令"才公诸于世。这样解释,前面的谜团就都可以解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