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此人曾对决颜良文丑,霸气歼灭袁绍残军?他力劝曹操不要屠城!

2024-04-09 06:02     360kuai
文:立早闲人(白马晋一原创团队成员) 官渡之战中,徐晃崭露头角,伐刘备、击颜良、破文丑、打祝臂和攻韩猛,五战皆胜,战战精彩。官渡之战后,即从建安五年(200年)十一月始,至建安十三年(208)六月止,不到八年时间里,徐晃跟随曹操在讨伐袁绍余部,统一北方的一系列战役中,不仅在勇方面继续大展身手,还在智方面开始深长见解。 在这段时间里,《三国志》里总计记录徐晃五次战斗:即第一战,204年四月,受命进攻易阳(县名,属冀州赵国,治所在今河北永年区(临洺关) 东南)时,写信劝降韩范;第二战,204年五月,领命讨伐毛城(地名,今河北武安市西)尹楷时,设伏兵而攻破敌方三个驻地;第三战,205年正月,跟随曹操在南皮(县名,属冀州勃海郡,郡治,治所在今河北南皮县东北八里)击败袁谭;第四战,205年二月,得令平定平原(郡名,属青州,治平原县,今山东平原县西南二十五里张官店)的叛军;第五战,207年四月至208年正月,追随曹操北征乌桓,被封为横野将军。

在这五仗当中,特别是第一仗,徐晃射箭书招降易阳令韩范且劝曹操勿屠城报复韩范佯装献城投降。这一不经意间的举动,强有力证明徐晃的大智之中又不失善良,不愧为"仁"之典范。 《三国志·魏书十七·张乐于张徐传》是这样描绘徐晃对曹操说的话:二袁未破,诸城未下者倾耳而听,今日灭易阳,明日皆以死守,恐河北无定时也。愿公降易阳以示诸城,则莫不望风。 从徐晃的言语,可以看出如下三点-- 即第一点:形势变化。 早期,攻城破城乃至屠城,无非是刚占领的城池人心不稳,不服新的统治者。屠城,其目的是以大开杀戒来威慑攻心,瓦解意志,从而树立威严。官渡之战前,曹操虽有三次屠城的恶行:攻陶谦,屠徐州;破张邈,屠雍城;征吕布,屠彭城;但那时的曹操力量还很弱小,屠城不单单是树立威信,更是削弱对手的抵抗力量,消灭敌人的战斗潜力。官渡之战后,曹操以弱胜强,出乎意外地战胜雄据冀、青、幽、并四州的袁绍,骤然成为中国北方实力最强的霸主。此时的曹操不再是当年依附袁绍的阉宦遗丑,而是名动天下的北方霸主。此时,再以屠易阳城来树立威信,对曹操而言已毫无意义,反而会贬低自己的名声。

第二点:对手心理。 古代,攻城和守城之间,守城毕竟占据地利。一旦被破城,守城主将大多没有好下场,不是力战死,以城共存亡;就是被杀死,以血祭亡灵。易阳县令韩范之所以先佯装献城投降而后负隅顽抗,是因为抱有侥幸心理,希望能在易阳县"中间开花",联合邯郸郡(赵国)周边的袁谭、袁尚的部队一同打败曹操,以保住易阳,保全自己,甚至还可提拔重用,加官进爵。此刻,再以攻易阳城来惩罚韩范,对曹操来说已两败俱伤,无力对类似敌人进行打击。

第三点:示范作用。 对"忠诚"尊崇及以"背叛"耻辱,一直被中国传统观念所保持。"不事二主"也一直成为中国古代文臣武将的座右铭。韩范佯装献城投降负隅顽抗,不仅是对袁氏忠诚与对易阳城负责之间的抉择,更是对曹操胸怀的挑战与对同仁们生命的试探之间的博弈。一句话,韩范是生是死,不仅是试金石,试出曹操看待抵抗者的态度,尤其是欲降欲抵的敌人;还是示范者,示出曹操对待投降者的待遇,特别是亦敌亦友的对手。当前,攻城破城乃至屠城,对曹操来讲已事倍功半,无法对其它抵抗者起到示范作用。 徐晃,先射箭书招降被围困的易阳县令韩范,后力劝曹操勿屠城来报复韩范出尔反尔,从而帮助曹操尽快翦除邺城羽翼,攻破邺城,占据翼州。 笔者按:智谋,指才智谋略。徐晃,在跟随曹操行军打仗时,不仅极其忠勇,还很有谋略。特别是在攻易阳时,徐晃射箭书劝降韩范而智取易阳,避免了双方军士的伤亡和巨大物资的战争损耗,从而保住整个易阳县的兵民,为曹操占据翼州提供了便利。正所谓:上兵伐谋。 喜欢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说说自己的意见,我们一起来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说的不对的也要指出来
今日关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