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育率低下的B面:胎停,求助,和被生育焦虑困住的女性

2022-06-22 13:30     八点健闻

生育率低下的B面:胎停,求助,和困在生育焦虑里的女性

女性生育意愿持续走低的当下,怀孕、生育是一部分女性避之不及的话题。

但在低生育率的背后,还有一部分女性的处境截然相反--她们正在经受想生而生不出的隐痛。

这部分女性期盼着孩子的到来,但腹中胎儿,却在某天突然定格在了发育过程中,停止生长,不得不被流产。

胚胎停育(下简称"胎停"),在临床上愈加多见。

在女性用户较多的生活方式平台"小红书"APP上,搜"胎停"二字,分享的笔记有5万条之多,条条触目惊心。

有的女性"毫无征兆地"突然胎停;有的女性经历过数次胎停,在家人每次都说"再试一次"后,陷入崩溃;有的女性在怀孕7个月时遭遇胎停,她说"7个月等待当妈妈的日子,最后等来的却是'空月子'";甚至,有的女性,整理出了一份"胎停自救指南"……

今年春天,一位有着作家和博主双重身份的女性傅真,出版了一本小说《斑马》。书中的故事来自傅真7年前的亲身经历--在2012到2014年,她经历了三次怀孕胎停,做过四次清宫手术,还经历了一次葡萄胎。

在接受《人物》专访时,傅真说:开始会觉得胎停是小概率事件,好像不知道它会静静地发生,或者说停就停。第一次胎停后,以为坏运气已经用尽了。但到了第二次怀孕,结果却更糟。

渴望生育的女性,遭遇胎停,患上心理创伤,一遍遍地责备自己,是不是哪里做错了。

她们自救、互救,去求助医生。

到了妇产科医生的诊室里,胎停却像是一个无解的时代难题。

生育率低下的B面:胎停,求助,和困在生育焦虑里的女性

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里,计划生育科主任陈素文在临床感受到30年的变化。30年前,来做流产的患者,是主动要求流产,往往是"这个孩子没问题,但我不要了"。但现在不同,更多女性因医疗原因,必须来进行流产手术。胎停育的患者在流产手术总量中的占比,不断上升。

"尤其近几年,在流产手术的占比里,胎停育的病人能达到1/4,甚至更多。"这就是说,做流产手术的4个女性里,有1个是因为想要却要不了。

临床上的案例越来越多后,医生们开始寻找原因。但至今,依旧难以寻找到一个确切的答案。

"20岁到30岁,我胎停流产了11次"

清清几乎受尽了一个胎停女性可能会遭遇的所有折磨。

"如果我又胎停了,你会和我离婚吗?"这个问题清清一共问过现任丈夫7次。

在20岁~30岁,这个最具生育优势的年龄段,清清共胎停、流产了11次。她四处求医问药,尝遍各种疗法,但胎儿总活不过50天。那些未曾来到世界上的胎儿,只长出了一具空囊,没有胎芽,也没有胎心。

胎停开始的毫无预兆。

那是近10年前,清清20岁,认识了第一任丈夫。按照婆家的要求,双方需要先订婚,直到生了孩子,才能完婚。订婚后的两年多里,她共胎停了4次,反反复复跑县医院,开中药调理、吃黄体酮保胎,但一直没能顺利生产。婆家很不满,逼着她退了婚。

经受过4次胎停手术后,被抛弃的焦虑感,难以抑制地吞噬着她。清清很怕自己因无法生育,再也无法组建家庭。清清辞掉了之前的工作,靠打工3年攒了20万看病。但花光了钱,依然找不出病因。

24岁时,清清遇到了现任丈夫。

"我不敢告诉他自己的秘密。婚后第5次胎停时,他以为我是第一次。"清清背负着巨大的心理压力,跑到省会城市看病。医生怀疑是免疫系统的问题,推荐她做疗程21天的封闭抗体免疫治疗。

由于丈夫携带乙肝,具有传染性,治疗需要从第三方男性的血液中提取白细胞,注射进清清的手臂里。她全程请人参与治疗,包工资、请吃饭,花掉大笔钱,但依旧不成功。

那时,清清已经经历了10次胎停。

生活就像进入了无解的循环--怀孕、欣喜、胎停、手术、绝望--整整10次。每次听完医生宣判胎停的结果,清清都会心里一沉,坠入无限的黑暗。

绝望的心情一次次累积,敏感、焦虑成了条件反射。

"这些年来,我每次检查还没进诊室,心脏就狂跳不止,做B超时刚躺到床上双腿就会发抖。但凡听到医生叹气,就忍不住开始哭。我害怕自己又一次胎停,感觉心里装了好多东西,已经装不下了。"清清告诉八点健闻。

2017年,清清决定到上海看病。她找到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生殖免疫科主任鲍时华,这时她才知道自己有抗磷脂综合征这个听起来很陌生的疾病,但第11次怀孕,还是失败。

抗磷脂综合征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是频繁胎停、习惯性流产的患者比较明确的病因之一,是清清11次迟迟无法根治的症结所在,因为抗磷脂综合征即便经过临床正规的治疗,它的成功率也只能达到80%左右。

直到2019年11月,第12次怀孕的清清躺在B超室,内心麻木。医生拿着探头在她的肚子上画圈。突然,医生说看到了胎心。

清清不敢相信。反复确认后,她激动不已,跑到医院的角落里嚎啕大哭。她心想,这一次无论发生什么,都要把这个孩子生下来。

为了定期检查,清清独自一人搬进医院附近的出租屋,每周去做3次B超,自己买了一台胎心监测仪。但自己买的机器没有医院的好,很难辨别胎心,"恨不得买个B超机,天天背身上给孩子检测"。

孕期25+5周时,胎儿又被查出脐血流缺失。清清跑了上海3家大医院,医生都建议她流产,因为可能不出一周,胎儿就要停止发育。但清清意志坚决,最终,在医生的严密监护下又勉强保胎了一个月。

胎儿到34周,发育严重迟缓,最后医生决定为清清紧急剖腹产。女儿出生后虽然体型很小,体重只有840克,但相对来说比较健康,出乎所有人的预料。

10多年来,清清前前后后一共花了70万,"吃过的药能用麻袋装"。

清清的女儿出生之后,鲍时华医生为她取名"千帆"。鲍时华对清清说,"你的肚皮将近挨了一千多针,经历千难万苦,终于把孩子生了出来,希望她今后能一帆风顺"。

停不下来的胎停门诊

清清的遭遇并非孤例。

多位临床医生向八点健闻反映,这些年胎停出现得越来越多。

被称为"胚胎停育"的坏消息,大多发生在孕早期(孕12周之内)。胚胎生长到一定阶段后,停止了正常的发育。对医生来说,如果妊娠物能顺利地从体内排出,就成为了自然流产,如果滞留在体内,就还需借助人工的手段排出。

事实上,严格来说"胎停"并非一种诊断,而是自然流产过程中的一种阶段性表现。

原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院长段涛告诉八点健闻,所谓的"胎停"更多源于影像学的诊断:在胎儿发育过程中,有胚囊却没胚芽,或有了胚芽没胎心,以及有了胎心却停止生长。在临床上,胎停没有腹痛或阴道流血等任何症状或体征,它既不是先兆流产,也不是稽留流产,更不是难免流产,无法分类到现有的流产的诊断中,于是就出现了这个教科书上不存在的"胎停"。

到了现实中,这意味着,一部分胎停、自然流产会发生在院外,另一部分则被计入医院的流产人数中。

今日关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