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多次考研的人也无法作为应届生求职。四川宜宾一个"三战"失败的毕业生,被亲戚介绍去一家私立学校面试,学校以"非应届毕业生"为由拒绝了她。给教培机构投简历被拒,理由则是工作经验不足。
卡在校招和社招之间的第三年,杨静怡连月薪3000元的会计工作都找不到。二本的学历有时又过高了。刚来广州时,亲戚想推荐一个高速公路收费员的工作,是国企,三班倒。她一口回绝。后来找工作不顺,她再想去,发现要大专生,本科的不要。
"每天都觉得自己是个没用的、失败的人。"她开始害怕面试,接到电话也不敢去,甚至找天气的借口。
每天早上一睁眼,她就感觉难过,"贼想家"。但刚出来就回去"太丢人",父母也阻止了她,说受了挫折才能融入社会。
没有面试时,杨静怡一早出门,坐四五十分钟的地铁到广州图书馆学习。周末人多,她会提前半个小时,8:30就到门口排队,门一开就冲进去抢座,晚上天黑了再回去。借宿在亲戚家,跟老人同住一个卧室,也不方便。
到广州第三天,她就去了图书馆,准备初级会计职称考试,即使考试时间没定。几年来,为了应付考试,她习惯了将大部分时间花在复习上,趴在图书馆的桌子上午休,感觉比躺在家里的床上更舒服。
广州图书馆。讲述者供图。
学习之余,她一有空就在求职APP上刷招聘信息,和1000多个HR在线上聊过,但发出面试邀约的寥寥无几。有的招聘上没写明要求,她毛遂自荐,对方很快回绝:"不好意思,你没有经验,没有证,不符合。"大部分主动跟她打招呼的,都是客服或销售岗位。
她发现,考研和求职的要求完全不一样。研究生复试,导师喜欢学习好、社团活动少的学生。而用人单位更偏爱当过学生干部的,要有领导能力,善于表达。杨静怡都不符合。
在电话那头,她的声音很低,情绪起伏也不大。在异乡,她没有一个朋友,总是一个人吃饭,上自习。无处排解焦虑时,她将情绪发泄到网上,有人说她"三战"是自我感动,还有人说她成绩差还偏执,根本不适合应试教育。她发长文回复,礼貌地说谢谢,也和网友一起批评自己。
"二本、四级没过、没有奖学金、没有科研,大学生活就是这样混过来。"她总结道。
没有职业理想,没有特殊的爱好,高中时理科成绩不好,但大多数人都学理,她也学了。高考后,家里人都说,学会计、财务对女生好,她就报了。家境小康,父母都是油田职工,从小她被灌输的观念是尽力、玩开心就好。
大学第一志愿是所一本,因为两分之差,她滑到第二志愿这所"末流二本"。她成绩中等,不喜欢学会计,即使学得很痛苦,她也没想过转专业,更不会逃课、挂科。性格内向,社交圈不出宿舍,没参加什么社团,闲下来就和室友逛逛街,"那时候想着就是毕业了,找份工作就行,没想到后面有那么多考验"。
她也频繁地考试,但英语四级和初级会计职称考试都没过。她起初不以为意,复习总"摸鱼",还几次忘记报名。临近毕业,她开始感到焦虑,出现了考试"应激反应":一考试就手抖,不断给自己消极的心理暗示,甚至在考场上哭出来。
考研也是随大流,杨静怡那时没有强烈的欲望,"大家都考研,哦,那我也考"。大四那年,全班30多人过半都考研,但没一个人上岸,"都不是很懂,就是随便学一学"。想着有了基础,杨静怡选择继续考,没想到"越来越卷"。
在多次考研的二本女生中,杨静怡和大多数人一样,乖、勤奋,但也自卑、迷茫、缺乏主见。考试前,她们会连着转发孔子、文曲星、文殊菩萨甚至《甄嬛传》剧照,名曰"考前拜一拜"。失败后热衷于考公、考编,或当老师。
资料图,源自视觉中国。
河北某二本院校的一位辅导员介绍称,学生们热衷考各种证,医学生也纷纷考教师资格证,这几年的考研率都在50%左右,逐年增加。除了工作不好找,学生考研主要是因为"别人都考我也考,考不上再说"。家庭条件差的想通过考研改变命运,家境好的觉得读了研能留在大城市。第一次失败,好些人选择"二战",但后面是否考上,就业如何,学校不再跟进。
在同济大学教育现代化研究中心的研究员李俊看来,二本学生在中国的劳动力市场上处于比较尴尬的位置,这源于一种结构性的困境。许多生产服务岗对应的是职校学生,而管理研发岗更有竞争力的是985、211的学生。
据李俊观察,许多学生对自己、对生活的选择缺少足够的审视和反思,在各种外在压力的影响下,更多着眼于考试等学业竞争,较少出于兴趣或是好奇心进行选择。许多学生在考研前未必有一个明确目标,提升学历更像是一个基本需求,研究生学历逐渐成为一个标配。
"淹没在人群里的普通人。"一个四川绵阳的二本女生这样总结自己,在大学里处于"边缘"位置,因为性格和成绩不自信,不敢靠近中心。她看到,考上研的同学在朋友圈里的形象焕然一新,常参加校园活动。她觉得只有考上研,才能去更大的城市。
来广州后,杨静怡难得面试了一个心仪的职位,公司正规,试用期交保险,财务主管态度温和。但一些专业问题她答不上来,一紧张更语无伦次。对方问,你本科没学过这些吗?她如实回答,"我考了两年研,这些都已经忘了。"对方笑了,让她回去等回复,再无音信。
即便因为考研错过很多,杨静怡并不后悔。她喜欢自己复习时认真的状态,觉得知识储备也上来了,英文单词量提升了好几个档次。"三战"失败后,她埋怨学校突然改题型让她丢分,埋怨划如此高的分数线。最后,她觉得不能怪任何人,是自己太"废物",接受了自己就是个"再普通不过的学渣"。
她同时有些解脱的感觉,想赶紧出去找工作,见见世面。上网时,她关注的内容不再是美食、新发色和考研复试,而是通勤装、Excel公式、面试技巧、租房避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