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说古代抗旨不尊是大事吗?为何明代的圣旨可不听?

2024-01-06 06:02     360kuai

宰相制自战国时期兴起,到明朝走向衰败,归根究底还是因为其决策权力过盛,明朝废除宰相制,改内阁参政议政,由一人决策变为多人协商,宰相专权的弊病被很好的根治了。内阁与明朝相伴而生的漫长岁月里,功大于过,且责任与使命不可推卸,历代的皇帝都对内阁大学士颇具信任,到了万历年间,皇帝甚至愿意为某些人走后门挑选员工,遭到官员的抗旨反对,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原来啊,内阁之所以称为智囊团,是因为所有的事宜都是众人商榷后的最终结果,不会出现一人之辞总揽全局的局面,这样也让文武百官放宽了心。万历十九年,也就是1591年,内阁内部诸多的"老干部"都上了岁数,到了辞官告老还乡的时候,其中便包括了申时行一众人等。在其回乡养老之前,申时行想要继续在朝中产生点影响力,便想硬塞两个人进内阁,好让自己这一派的势力不至于减弱。申时行退休后,阁员陆续达到了年龄,只得告别官场,安心的享受下半生的生活,故内阁内部仅剩王家屏一人,都说内阁大学士位同宰相,一人决议,不是与宰相等同了吗?所以皇帝赶忙宣告,召集两人进阁,以平衡内阁大学士的权力。

申时行好歹在官场中混了那么多年了,如若举荐人选,自当是举荐自己的亲信和交好之人,岂会让机会落入他人之手。这不,申时行与皇帝商量,最后还是说出了,赵志皋与张卫二人极好。在几番考量之下,皇帝决定了就选这两个人入阁了。看到这里,有些人不禁会发出疑问,为什么皇帝那么听申时行的话呢?其实倒也不是皇帝听话,只不过申时行在皇帝身边侍奉了那么多年,脾性与习惯早已摸得一清二楚,此次挑选的两个人极其擅长溜须拍马,正是皇帝所喜爱的哪一类型,皇帝自己讨得到好处,自然顺着瓜藤往下走了,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

今日关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