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后女博士探秘古墓走红:把考古科普拍成“侦探剧”

2022-06-14 11:07     中国新闻周刊

95后浙大女博士火出圈:把考古科普拍成"侦探剧"

95后浙大女博士火出圈:把考古科普拍成“侦探剧”

水星在博物馆参观,受访者供图。

在"博物馆"的词条栏,它的功能被标示为:为公众提供知识、教育和欣赏。它其实还有一个大前提就是"准确"。

"唐彩凤鸣岐七弦琴"是浙江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是一方有1300年历史的唐古琴,由大名师雷威制作,背面龙池两侧刻有行书题款。

博物馆为了便于观众看到两面精彩的细节,将正面琴弦竖立。这是设展者的匠心,一次,一位妈妈带孩子来参观说,"你看,这把琴叫竖琴。"

"竖琴起源于古埃及,和唐代古琴完全是两种物品、两段历史。"旁边的女孩水星在心里嘀咕。后来,她发现在博物馆里,类似的误解是随处可见的。

水星是浙江大学考古系的在读博士,水星认为文物不会开口,但却蕴藏着历史的脉络,这是一种需要沉下心来感知的东西。如果不够准确,甚至就是错误,那便会造成对文化和历史的误解,这其实背离了大家建立博物馆的初心。

水星就想为公众科普考古,于是2020年9月,抖音上多了一个叫「水星逛博物馆」的账号。至今,有164万人关注了这个95后女孩,这个面目清秀的女孩带领观众钻入帝王陵,探秘火坑墓,参观潜水艇。

"考古像侦探一样"

博士生拍抖音会有什么不同?

八年前,水星是吉林省吉林市一个不善言辞的高三学生。父亲是公务员,母亲是小学老师。她的高考成绩不低,父亲建议她报考古专业,她便读了中央民族大学的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

那时的考古学冷门、小众、苦,很多人听到考古,第一反应是"和盗墓是不是一样的?"

直到今天,类似"考古和盗墓小说里一样吗""你们下工地会遇到粽子(僵尸)、机关和恐怖的东西吗"的问题依然高频出现在水星的评论里。

在她看来,研究出土文物或是追寻历史线索,是一个解密的过程。一旦取得研究成果,就会"像侦探一样,发现可能只有古代人才知道、现代已经不为人知的历史真相。"

每当她遇到一件文物,或是置身于一座古墓,她会有种时空交错的感觉,像穿越千年与古人遥相见面。

95后浙大女博士火出圈:把考古科普拍成“侦探剧”

她认为八年的学术训练就是她作为短视频创作者的独特标签。

她其实是一个内向女孩,可文物不需要语言交流,只需要人去感受,了解和还原。这个每年都拿奖学金的学生,本科毕业时直博保送了浙江大学。

完成繁重学业的背后是长时间的自律,每天去图书馆阅读文献让她的脖子酸痛,医生说,她的颈椎已经像70岁的老人。

2020年9月,当她筹备第一期视频时,她已经提前完成了发表学术论文的所有目标。

95后浙大女博士火出圈:把考古科普拍成“侦探剧”

和所有初学创作者一样,水星开始在抖音发作品也没有方向。每次都出门很远,花费大量心力拍摄,播放数据却反应平平。而整个过程中,她需要独自完成选题、文案、出镜、剪辑,时常令人精疲力竭,她也坐在床头哭泣过。也想过放弃,有时候播放量又给她惊喜。

不知不觉就走到了今天,"水星逛博物馆"抖音账号整体播放量超过6亿次,最多时一晚涨粉30多万。

三探印山大墓

学术的严谨和理性在某种程度上也意味着不接地气,抖音上的科普短视频则要便于公众理解,同时兼顾趣味,两套逻辑如何打通呢?

"北有秦岭,南有印山"是考古领域的说法,这是水星感兴趣的选题。她为了让视频更有吸引力,做了类似于悬疑片的开场:

1990年,浙江省绍兴市林场的后山意外发现了人工夯土。一开始,文物部门没有在意,一年以后,后山上出现了三个深不见底的盗洞。

这些盗洞不同寻常,里面不是泥土,而是青膏泥和木炭--一个粘性大,使用后不会渗水,一个防潮吸湿,能保持墓室干燥。

在古代,能用得起这两样材料的,只有帝王级别。

随后就是严谨的学理数据,诸如陵墓内部有10层楼高的面积,填了8米厚的青膏泥和1800吨木炭。在椁室,为了防腐引水,还被张贴了140层树皮,这座陵墓,被考古专家辨认出,是勾践父亲的陵墓。

今日关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