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点,所谓"奇谋为短",是一个"以胜败论英雄"的评论,这个评论是对诸葛亮没有最终在军事上建功立业的综合性结论。
实际上,一个人能不能在军事上建功立业,和当时的历史情况有很大关系。蜀汉国力要比魏国弱太多,地仅一州,能用于北伐的兵力不过数万(蜀汉灭亡时是公元263年,当时人口总数94万,士兵10.2万;同时间,魏国人口440万),人才上也处于劣势,而对手又是曹真、司马懿这样的人杰(《三国演义》中水镜先生说"卧龙逢其主未逢其时"很好地概括了诸葛亮的处境)。
所以后来很多人认为,诸葛亮在有限的历史条件下,已经做得很不错了。比如,他凭借劣势兵力,却始终处于攻势,把拥有优势兵力的司马懿压得闭门不出,只能用消耗蜀军的补给的方式来击退诸葛亮,这就是本事。
第二点,所谓"奇谋为短",是单指诸葛亮临阵指挥上有所欠缺,并不是对他战略和治军上的否定。
诸葛亮大的谋略方面,是没有问题的。比如我们都知道的《隆中对》,准确地分析了天下的形势,为刘备谋求霸业制定了路线图。再比如蜀汉丢掉荆州后,诸葛亮把军事路线改为"以攻为守",逐步蚕食曹魏领土,再谋求后进,包括屯田渭水之滨,谋求打持久战(但不幸早死,导致战略没法继续实现),都是诸葛亮在大战略上睿智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