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审批事项上级审批不及时,群众有意见,问责起来板子会打到自己的身上;下属执行不到位,出了差错也得自己担责。"一名中层干部说。
职位触顶,处于"凤尾鸡头"。西部一名县直机关干部告诉半月谈记者,如负责农林水事务的业务部门,事权大、财权小,资源少、责任多,时而会面临缺少能人挑起担子的尴尬局面。这名干部表示,部分岗位长时间缺少合适的干部,单位混编混岗的问题积存已久。自己所在的县直机关中,已有3个行政部门中层领导岗位由事业编制人员担任。
部分中层干部职务晋升后待遇变化小,责任压力明显增加,而且再想往上晋升比较困难,少数干部存在"提拔嫌老、退休还早、混混拉倒"的心态。从现实条件来看,县乡教育、医疗等综合资源条件与城市差距较大,一些县乡领导也会主动鼓励年纪轻、能力强的干部往外考、往上走。
既要下"笨功夫",也要想"巧办法"
上级"达标式考核"转向"顶格式考核"、职业发展面临"天花板"、业务工作多中心化、临时性任务不断增多……面对基层治理的新要求、新压力,一些基层干部表现得"不适应",针对县乡中层干部的激励机制也存在失效的风险。
激励县乡中层干部,上级要想"巧办法"。中国领导科学研究会理事罗玉亮认为,一些上级部门对中层干部强调纪律多、要求多、处罚多,在配班子、带队伍的问题上用心不足,忽视工作方法和领导艺术。
业内人士建议,重点关注针对干部的减压机制,为基层中层干部创设良好软环境。组织上可以设置相应的心理疏导机构,关注他们的思想动态、情绪变化,发现问题及时跟进交流。
基层干部加班工作 邵瑞 摄
年轻干部是中层干部的源头。贵州一名政务服务中心副主任认为,要想解决中层干部青黄不接的问题,还必须追根溯源,从基层治理方式上破题,真正理顺基层治理机制,让年轻干部在基层干事能舒心顺心、游刃有余。唯有年轻干部认可基层、扎根基层,县乡中层干部储备问题才能抓好,基层工作才能继不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