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制捐款?网曝中信证券要求员工“自愿捐款”至少200元

2022-06-07 19:17     财联社

财联社6月7日讯(记者高艳云)竟有头部券商强制员工捐款?实情如何?

近日,有粉丝近500万的微博"大V"以及另一位粉丝超过12万的微博博主先后爆料称,中信证券员工均被"自愿"捐款至少200元,有些新员工收入仅4000元,仍然需要"自愿"捐款,且整体捐款去向不明。

强制捐款?网曝中信证券要求员工“自愿捐款”至少200元

从财联社记者获得的信息来看,"强制捐款"的可能性值得商榷。中信证券内部流转的《中信证券员工爱心捐赠倡议书》中,"自愿选择是否捐款及捐款金额"被多次提及。

强制捐款?网曝中信证券要求员工“自愿捐款”至少200元

那么捐赠流程的执行过程是否存在"强制"?记者从中信证券一位具体业务负责人及一位员工处获得的回复均是"捐款并非强制,可以选否"。

截至记者发稿,中信证券方面尚未对该事作进一步回复。综上信息来看,强制捐款存在误解可能较大,这也反应了一个社会现实,即一些传闻出现后,往往比真实消息更会不胫而走。

此外,近年来,金融机构频频成为"虚假消息"的围猎对象。有些谣言是出于达到制造舆情目的,借助社交平台,散播虚假信息或是不完整信息,而这些消息往往被未加求证的"吃瓜群众"传播开来;有些是为了浑水摸鱼,敲诈一笔。上述现象在金融圈时有发生。

最低捐200元?微博内容随后删除

微博发帖内容显示了一份《2022年捐款标准建议》,其中提到,"员工捐款工作将在6月6日正式启动。公司将以推送OA待办的方式,将员工相应岗位的捐款建议范围发送至员工邮箱,捐款人自主自愿选择是否捐款及捐款金额,捐款将于员工认捐后的次月在工资中税后扣除。"

其中,分公司总经理、副总经理、总经理助理营业部总经理、副总经理捐款标准为2000元至1.5万元,分公司员工与营业部员工捐款标准相同,均为200元至2000元。

强制捐款?网曝中信证券要求员工“自愿捐款”至少200元

据了解,上述微博相关内容,最早出现在一位粉丝数达498.2万的微博大V发帖中,以及一位粉丝数为12.3万微博博主的发帖中。

上述内容随后被第一位微博大V删除。该微博博主称,应投稿人要求删除相关内容。

强制捐款?网曝中信证券要求员工“自愿捐款”至少200元

强制捐款?网曝中信证券要求员工“自愿捐款”至少200元

据该微博大V的截图内容显示,"总部那边让每个营业部的总经理都问每一个员工,有没有在互联网渠道发布相关年终奖和捐款的事情,严查这个人。""对于这件事情,只要捐款用在正确的用途上,我强烈支持并且积极捐款。唯一气愤的就是这个"自愿"捐款竟然有最低范围。"

自愿选择是否捐款及捐款金额

究竟是资源选择捐款数额,还是强制要求?中信证券内部流转的一份6月6日发布《中信证券员工爱心捐赠倡议书》,"自愿选择"是多次出现在该倡议书中。

该倡议书显示,中信证券和中国扶贫基金合作,共同成立"中信证券公益基金",服务国家乡村振兴、践行新发展理念,开展慈善公益活动。

该倡议书称,"希望大家积极关注社会公益事业,自愿参与捐赠'中信证券公益基金'"。

这笔捐赠专款用于公司定点帮扶县的产业振兴、人才培养、文化建设、党建引领等乡村振兴的项目;学生资助、校园设施建设、教师培训等促进教育公平的项目,具医院的医疗设备提升、医生培训、特困户的兜底保障等卫生健康项目;救灾物资的储备、自然灾害发生时开展紧急救援等援助项目。

倡议书文末加粗字体显示,"请您阅读《中信证券员工爱心捐赠倡议书》,自愿选择是否捐款及捐款金额。"

捐赠流程的执行层面是否存在"强制"的做法?中信证券一位地方业务部门负责人向财联社记者证实了捐款流程,并称捐款并非强制而是看个人意愿。

此外,记者向中信证券一位条线员工获得了同样的意思表达,即捐赠并非强制,"可以选否"。

金融机构频成"假消息"围猎对象

近年来,与金融机构相关的乌龙消息,总是被不断传播。有些谣言是出于达到制造舆情目的,借助社交平台,散播虚假信息或是不完整信息,而这些消息往往被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传播开来;有些是为了浑水摸鱼,敲诈一笔。

比如今年5月份,虚假实习机会、"付费内推"成为一个行业内关注度交到的热门虚假消息,多家券商官方发言澄清。

网络平台出现的虚假消息显示,个别机构或个人冒用券商或证券研究员名义,招聘实习生帮其完成工作,或发布虚假招聘信息,索取相关费用,大搞付费内推。

中金公司、广发证券、开源证券和国信证券紧急发布消息,有外部人员以公司员工名义发布虚假实习机会。

中金公司表示,目前市场上存在若干第三方机构或个人,冒用中金公司名义,以提供中金公司面试、实习、内推等机会为由,向求职者发布虚假信息并索取相关费用,或冒用中金公司员工名义,发布虚假实习机会。此等行为严重损害了中金公司的声誉及合法权益,也给求职者造成误导和相应损失。

广发证券、开源证券和国信证券相继发表了与中金公司相似的表态,直指相关虚假消息的事实本质。

以券商为代表的的金融机构面临乌龙消息的另一个"重灾区",是机构名称的冒用。

6月7日,光大证券官微发布消息称,近期关注到有不法分子假冒"光大证券"的名义,通过向投资者展示假冒公司网站链接,并将投资者诱骗至非光大证券交易APP进行非法证券交易,造成投资者的财产损失。公司坚决打击非法证券活动,对于任何冒充公司或公司工作人员的非法行为,公司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假冒"类在证券机构较为突出,不止发生在假冒公司名义,甚至假冒机构知名经济学家等投资者较为熟知的大咖身上。

3月4日,中银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管涛的微信公号显示,中银证券发布关于警惕不法分子假冒中银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进行非法证券活动的风险提示,近期,有不法分子假冒中银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管涛开设微信公众号,账号名称为"管涛"且使用管涛先生真人照片为头像,存在严重的侵权违法性和极大的公众误导性,并涉嫌非法荐股等非法证券活动,严重损害广大投资者合法权益和公司品牌声誉。

为何金融机构为何频频被"假消息"围猎?市场观点认为,这主要是与"钱"有关,证券公司是与市场距离最近,冒用公司或机构大咖,可较为容易的获得庞大利益;证券公司的员工薪酬较高,虚假实习机会、"付费内推"更容易迷惑不知情者;证券公司是资本市场重要机构之一,其一举一动都被市场所关注。

今日关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