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虽然接连获胜,自己也损失不小。定川寨之后,李元昊首先撑不住了,在庆历三年(1043年)遣使主动求和。
那么问题来了,对于大宋帝国来说,李元昊说叛就叛,说和就和,这大宋是不是也太没面子了,对手撑不住了,正是宋朝的机会。甚至不用出兵,继续关闭榷场,不给西夏物资,用经济手段打击,李元昊的日子就比谁都难受。
这点后人能看明白,时人也明白。韩琦、范仲淹、欧阳修等朝臣都认为和不如战,"今元昊有可攻之势,此不可失之时",正是一雪前耻的机会。
可以看一下乾隆皇帝的例子。康熙雍正两代打残了准噶尔,准部没有能力主动出击了,要按着宋朝官家的思路,人家被打服俯首称臣了,就该收手了。
乾隆说不,打听到准噶尔内乱加瘟疫实力大损,乾隆大喜。我等这个机会等了几十年了,如今终于等到,怎么可以放过,于是下令清军出击,就此灭亡准噶尔。